中国古诗词
导航

海南省2022届高三高中学业水平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1-12-27
参考答案
1.A B.“这样才是宽广的视野”错。C.表述绝对。D.扩大范围。
2. C  曲解文意。
3.D  A.强调“公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条件之一,即分论点,不是主要观点;B.从反面阐释,并非对作者主要观点的准确概括。C.属于次要观点。
4. 欲望叙事是一种与灵魂叙事相对,只追求获得俗世意义上的和解,不能勇敢面对并探索人类生存问题,精神不成熟,灵魂单薄的叙事方式。 
5. 论述思路为“总-分-总”,第一段为总说部分,提出问题,作品中的中国故事中,普遍存在着两个误区,导致缺少中国精神。第二至五段分析并解决问题,共有三个层次,第一层为第二段,提出分论点(1)以公正的眼光对待人、对待历史、对待生活,才能讲好中国故事;第三、四段为第二个层次,提出分论点(2)缺乏高远的心灵和希望、梦想,精神视野残缺,就无法讲好中国故事;第五段为第三层,提出分论点(3)要突破欲望叙事的扼制,上升为灵魂叙事,这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结尾段即第六段为全文的总结,明确中心论点:在废墟中将溃败的人性重新建立起来的写作,才是有灵魂,值得敬重的写作。
6.D  “主要体现了阿巴对她断腿的同情”错误,阿巴说央金是“云中村的溪水”,赞美央金就像溪水那般清澈、纯真,体现了他对央金的喜爱和欣赏。
7.B  “也反衬了人物内心的沉重悲哀”错误,不是反衬了人物内心的沉重悲哀,而是反映了人物内心的坚强与明朗。
8. 央金姑娘的“哭”主要表现她经历地震重回家乡灾区,回想死去的亲人以及自已的断腿的痛苦与悲伤,面对乡亲温暖的感动,跳舞时的精神宣泄。央金姑娘的“笑”主要表现她回到灾区试图用乐观的心态坚强面对,以及重见阿巴等家乡人的激动与欣喜。“哭”与“笑”交织,表现央金返乡后情绪的多变与激动,既痛苦又想走出痛苦勇敢面对的复杂心理,真实深刻地写出了灾区人民难以平复的灾难记忆和伤痛。 
9. 以人物关系表现“人性的温暖”。选文写地震十年后央金重回家乡,村人云丹带她上山,阿巴抱她下马,虽没有了亲人,但处处都有亲人般的温暖。以生动细节表现“人性的温暖”。央金多次微笑,体现了她替对方着想的心理;阿巴注意到姑娘一直不往村庄那边看,尽量不提起那些逝去的亲人等,表现对央金的关怀和体贴。用有意蕴的事物来衬托“人性的温暖”。虽然经历了大灾难,幸存者心中难免有创伤,但小说中粉红的冲锋衣、鲜红的西红柿、漂亮的云、清冽的溪水等美好的事物能体现出人物在悲伤中内心的温暖和坚强。
10. B
11. D  “顿首,即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见面礼节”错误,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稽首才是最隆重的礼节,二者并不相同。
12. A 强加因果。
13. (1)如果有人还故意说鲜卑语的,就施加降职免官的惩罚,各位应该深以为戒。
(2)我说的对不对,你们应当面指出,但怎么能当面唯命是从,退下后就不肯遵行呢? 
14.(1)改革服饰,禁止穿鲜卑服饰,该穿汉族服饰;(2)改革语言习惯,禁止说鲜卑语,改说汉语。
参考译文:
建武元年(494年)十月戊申,孝文帝亲自告祭太庙,派高阳王拓跋雍和于烈负责将祖宗牌位护送到洛阳。辛亥,自平城出发迁都洛阳。十一月,孝文帝到洛阳,想要效法南朝的门阀品第,用尚书崔亮兼吏部郎。十二月,孝文帝想改变鲜卑族的旧风俗,壬寅,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国人大多不愿意。通直散骑常侍刘芳同给事黄门侍郎太原郭祚,均以工于文学受到孝文帝的亲接礼遇,经常招他们二人一起讲论义理,以及密议政事。大臣贵戚们都认为孝文帝疏远了自己,心中怏怏不乐,不平之色溢于颜表。孝文帝让给事黄门侍郎陆凯私下里对这些人说:“皇上只是想通过这二人多知道些古代的事情,了解前代的法式罢了,并非是亲近他们而疏远你们。”由此,这些人的情绪才渐渐宽解了些。戊申(初八),孝文帝诏令由平城迁到洛阳的百姓免除三年赋税。建武二年(495年)五月,孝文帝想改变鲜卑人的风俗习惯,于是引见群臣,问道:“各位想要朕远比商、周之善政,还是想要朕连汉、晋都不如?”咸阳王拓跋禧奏对道:"群臣愿陛下超越前王。”孝文帝说:“那么我们应当移风易俗呢,还是因循守旧呢?”群臣答道:“愿陛下的施政不断日新月异。”孝文帝问:“朝廷基业是要止于一身呢,还是想要传之子孙呢?”群臣答道:“愿传之百世。”孝文帝说:“那么一定要加以变革,各位不可以不遵行朝廷颁布的法度。”群臣答道:“朝廷颁布政令,臣下服从遵行,没有人敢抗命的。”孝文帝说:“古语说名不正,言不顺,礼乐制度也建立不了。如今我想禁止说鲜卑语,改说汉话。三十岁以上的,已经习惯了,可以不必立刻改变。三十以下、现在朝廷为官的,不许再说鲜卑语;有人还故意说鲜卑语的,就降职免官。各位请深以为戒。王公卿士们以为如何?”群臣答道:“陛下说的有理。”孝文帝说:“朕曾与李冲讨论过此事,李冲说:四方都有土语,谁知道哪种才是正确的呢?陛下用哪种语言,哪种就是正音。李冲此言,应该处死。”回顾李冲说:“你辜负了社稷,应当令御史牵下治罪。”李冲脱帽,磕头谢罪。孝文帝又责备留守官说:“昨天我看见有的妇人仍然穿着夹领小袖的鲜卑服装,你们为什么不遵行我之前的诏书?”官员们一起谢罪。孝文帝说:“我说的对不对,你们应当面指出,但怎么能当面唯命是从,转了身就不肯遵行呢?”六月己亥下诏:“朝廷之上不许说鲜卑语,违者免官!”
15.C “写中原景象的无边无际,反衬眼前淮水碧绿浅窄而冷漠无情”错,颈联是感慨中原景象被淮水阻隔,以淮水的冷漠无情反衬诗人对中原故土的无限热爱。
16. 第一山位于宋金分界线上,且闻名于世,而诗人不曾有机会登临,故“未到负平生”;而登上此山后,诗人眺望到黄河对岸的渔火,想到被金人统治的人民的心酸和苦难,而南宋朝廷却毫无雄心壮志去恢复失地,诗人的爱国情怀难以抑制,自然伤心断肠。
17.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18.C “寻常”,比喻长或多平常;普通、经常;平时。“普通”,平常的;一般而不突出的。语境指“更团结”三个字很常见,且下文有“不寻常的意味”与之勾连,故选“寻常”。“磨炼”,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淬炼”,是指反复经受考验,磨练。语境中有“熔铸”的提示,故选“淬炼”。“家喻户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尽人皆知。“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语境指“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尽人皆知,故选“家喻户哓”。“共克时艰”,共同克服时下艰难。“砥砺前行”,经历磨炼,克服困难,往前进步的意思。语境中有“风雨同舟”的提示,有克服困难之意,无往前进步之意,故选“共克时艰”。
19.D  A.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对偶,“一水”对“两山”,“护田”对“排闳”,“将绿绕”对“送青来”;拟人,“护”“送”分别将“一水”“两山”人格化;借代,“绿”“青”,以颜色借代植物。B.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借代树、树叶;“红”借代花。C.运用了对偶、借代的修辞手法。对偶,“朱弦”对“青眼”,“已为”对“聊因”,“佳人绝”对“美酒横”;借代,“朱弦”代指琴,“青眼”代指喜爱、尊重的友好态度。D.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梅花”比作“白玉条”。
20. D
21. 但也急不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出现投入科研的时间自然就少了 
22. 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并且科技创新需要长时间的坚守和专注,所以保障时间正是要保障科技工作者的专注力。
23.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关键句:“但好日子,也是金贵的,尤其是在并不太平的当今世界,享有一份安全感更是一种‘奢侈品’”。此句承接前文中对“好日子”的内涵分析,进一步将“好日子”的定义从物质层面提升到了精神层面,即是说,好日子不仅是“充盈的米袋子、菜篮子”“营养健康、价格不贵”“有滋有味,自在舒心”,更是一种由国家强大、国力鼎盛、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带来的安全感。材料中特别指出,这份安全感,在“并不太平”的世界局势下,更显得如“奢侈品”一般难能可贵。安全感的背后,是日渐强盛的国家科技、军事实力,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有序推进,是几代人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牺牲与奉献,是公序良俗、社会文明的深入人心。
材料中除末句外,都是人民大众对“好日子”的理解:物质充裕、衣食丰溢、物价稳定、平安自由,但好日子却不仅仅体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根据材料末句的含义,如果失去了固若金汤的国家屏障和法律保护,如果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和稳定团结的社会基础作后盾,即使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朝不保夕、人人自危的局面依然会出现。这种安全感是由国家实力的强大和法治建设的发展带来的: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感受到充分的人身安全,感觉个人生活在国家和政府的保护中,生涯可预期,未来可规划。这种“安全感”,是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下生存而带来的安心、放心,不能将之等同于个人情感生活中狭义的“安全感”。因此,写作的重心要集中在“安全感”上,紧扣主题进行写作,可以写安全感的重要性,也可以写安全感的来源,还可以谈如何维系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全感。立意的切口要小,但挖掘要深。
立意:
1.提升公众意识,共建平安中国
2.维护公共安全,提升公民安全感。
3.安全感源于世界对中国充满敬畏。
4.中国强则国民安。

上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