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市2022届高三二模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时间:2022-05-11
参考答案
1.B(“小说越虚假越好”不合文意,参见原文“虚假小说读来让人信以为真”)
2.A(B项,“纷纷舍弃小说的‘事’,转而关注小说的‘文’”错,原文为“更多的评点家纷纷把阐释“事”文'关系当作小说评点的逻辑起点”。C项,“这一观念与西方文论观念截然不同”错,这一观念与西方文论观念是一致的。D项,有悖文意,“表达了曹雪芹的创作观……暗示小说是作者的自传”错,材料二举《红楼梦》第一回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小说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可以“品评作家、作品”,“这段对话涉及小说创作、小说批评和小说接受等诸多问题”,并不能确定“‘实录其事’暗示小说是作者的自传”)
3.C[A项,强调《三国演义》为文喜变化,讲究变幻无常,把小说“当文章看”。B项,“以文不以事也”,直截了当地提出把小说当文章看。D项,“乃论文耳,非论小说也”,明确把小说当文章看。C项,是梁启超强调小说的教化作用,与“(小说)与文章家一也”无关]
4.首先提出古代小说评点家重视小说的文学性的观点,接着强调小说创作在“有意作文”,(1分)阐述小说通常的创作、行文之法,再指出小说的情节要合乎情理,(1分)强调读者应该把小说“当文章看”,(1分)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中心论点。(1分)
5.①与史传不同,小说叙事如作文,具有审美价值,可读性很强,“文”是小说的艺术生命。②优秀的小说创作善于“捏造”,小说不在于事件是否真实,而在于让人信以为真,在“理”上的“真”。③有一系列的创作手法和相反相成的行文之道。(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6.D(“严奉衍怨恨命运厚此薄彼,最终选择以死来控诉命运的不公”错,原文并没有体现“严奉衍怨恨命运厚此薄彼”,最终的结局也不是严奉衍“选择以死来控诉命运的不公”)
7.B(“暗含了作者对严奉衍汉奸行为的批判”错,严奉衍是被伪满政府和日本人逼迫着成了商会会长,作者并没有批判他)
8.第一问:明线是严奉衍由名利双收的老板沦为阶下之囚,最终家破人散,落魄而死。暗线是苏先生在乱世之中保全自己的过程。第二问:①明暗线索交织,集中展示了严奉衍和苏先生两人的一生,使小说情节更为紧凑。②两条线索形成对照,突出人物形象,引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的思考。(每问2分,意思答对即可)
9.①苏先生能够看淡得失荣辱,不贪图富贵,在乱世之中保持从容不迫的心态。如他拒绝严老板的加薪,他把自已十年攒下来的钱用来帮助村侄招兵买马。②苏先生明察秋毫,洞若观火,他对当时的社会有深刻的认识,懂得如何保全自己。如他能够看出伪满洲国的败象,为村侄出谋划策;对自己晚年生活有清醒的认识,看问题具有超拔之处。③苏先生深谋远虑,做事精明,使自己能够安度晚年。苏先生身份低微,他为自己的晚年生活谋划,步步为营,最终安度晚年。(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A[(原文标点)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11.B(后引申为士大夫的代称)
12.D(“房玄龄在临终之际让他的儿子们上表劝谏唐太宗”错,原文是房玄龄自己上表劝谏唐太宗)
13.(1)房玄龄与中书省、门下省的许多官员结党营私,对陛下不忠诚,牢牢把持朝廷大权,陛下不知道详情,只是没有造反罢了。(得分点:“朋党”“胶固”“但”各1分,大意1分)
(2)陛下如果是因为他衰老,也应当婉言暗示让他退休回家,不可以因为微小的过错,就抛弃几十年的功勋旧臣。(得分点:“讽”“致仕”“浅鲜”各1分,大意1分)
14.①辅佐唐太宗平定祸乱却不自矜功伐。②为人谦虚,主动让贤。③推行文道,使天下太平,却把功劳归于君主。(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当初,唐太宗对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说:“前代史官所记载的史事,都不让君主看,为什么呢?”房玄龄回答说:“史官不虚饰美化,不隐讳过错,若君主看了一定会发怒,所以不敢进献。”唐太宗说:“我的志向和前代帝王不同。我想阅览国史,知道以前的过失,作为以后的警戒,希望您撰写完成后呈给我看。”癸巳(十六日),书稿整理完成,进献给唐太宗。唐太宗看到书中所记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关于玄武门事变的事情,用词多有隐讳,对房玄龄说:“以前周公消灭管叔、蔡叔使西周安定,我的行为也和他类似,史官何必隐讳!”随即命令删去虚浮的言辞,真实记载那件事。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秋九月,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公萧瑀,心胸狭窄,与同僚大多不合。他曾对唐太宗说:“房玄龄与中书省、门下省的许多官员结党营私,对陛下不忠诚,牢牢把持朝廷大权,陛下不知道详情,只是没有造反罢了。”唐太宗说:“你说得太过分了。君主选择贤良有才的人作为肱骨心腹,应当推心置腹,信任他们。对人不能求全责备,一定要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我虽然不能做到耳聪目明,也不至于愚钝昏迷到不分好坏的地步!”瑀内心很不自在,又多次冒犯唐太宗旨意,唐太宗也心怀不满,但不忍废他的官。冬十二月,房玄龄曾因轻微过失被唐太宗责备而回家赋闲,褚遂良上书,认为:“贞观之初,帮助陛下选拔贤能,建立国政大体,在群臣中,房玄龄是最勤劳的一位。假使没有不可赦免的罪行,朝廷大臣共同反对的话,不可以疏远抛弃他。陛下如果是因为他衰老,也应当婉言暗示让他退休回家,不可以因为微小的过错,就抛弃几十年的功勋旧臣。”唐太宗很快下诏使他回朝。
秋七月,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病情加重,唐太宗召他到玉华宫,准他坐着轿子进入殿中,直到御座旁边才下来,君臣相对流泪,于是留他在宫中住下。太宗听说房玄龄病情稍好,就眉开眼笑,病情加重就忧愁焦虑。房玄龄对儿子们说:“我蒙受主上的厚恩,现在天下太平无事,只有东征高丽还没有停止,群臣不敢劝谏,我明知这件事不应该而不进言,就是死了也有责任。”于是上表劝谏。太宗亲自前往探视,握着手和他诀别,悲伤得止不住。癸卯,房玄龄逝世。
史臣柳芳评论说:唐太宗平定祸乱而房玄龄、杜如晦不谈自己的功劳,王珪、魏微善于谏诤而房玄龄、杜如晦谦逊让贤,李世勋、李靖善于领兵打仗,而房玄龄、杜如晦推行他们的文道,把国家治理太平,把功劳归于君主,称他们为大唐一代功臣,是完全合适的。
15.B(应是前一句由近及远,后一句由远到近)
16.颈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2分)“八境”句写身边之景,在八境台抬头看去,江上晨雾由浓到淡,远远散去,江水渐行渐远,碧波浩渺;“六街”句写想象之景,此时京城刚醒,街上人来人往,一派平和的景象。(2分)表现了诗人身在地方,心怀朝廷安危之情。(2分)
17.(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2)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3)示例一: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
示例二: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
18.D(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第一空表达的内容是丢失的东西太多,所以应该用“蹉跎岁月”。直截了当:形容说话做事爽快、干脆。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第二空与“这盘腊肉真叫好”相照应,与“纯粹而直接的情感”衔接,表示说话直接干脆,所以应该用“直截了当”。引人垂涎:垂涎,因想吃而流下口水,比喻贪婪或十分羡慕。引人垂涎就是让人很想得到或吃到的意思。垂涎三尺:意思是指嘴边挂着三尺长的口水,形容嘴馋到极点,亦形容羡慕到极点,极想据为己有。第三空主语是“肉食”,所以只能用“引人垂涎”。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凡夫俗子:无足轻重的寻常人。从“透过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可知此处指的是“平常人”而不是“无足轻重的寻常人”。所以应该用“芸芸众生”)
19.C(根据前文表述,内容与腊月有关,首先确定应该先出现腊月与之衔接,从后文汪曾祺的文字中对腊肉的直接赞美来看,一定与腊肉相联系,根据文意,文段是想表达“腊月少不了腊肉”,同时有“一家煮肉百家香”这种客观的说法,而不是强调不能少了“一家煮肉百家香”这种说法)
20.将“腊月”比作“一曲交响乐”,把腊月亲朋好友相聚时带来的感动及欢乐氛围表达得淋漓尽致;(2分)将“腊月”比作“一幅幅图画”,把腊月绚丽多彩的特点描绘出来;(2分)语言活泼自然,温暖之情溢于言表。(1分)
21.C(A项缺少介词“随着”导致句子中途易辙。B项介词淹没主语。D项语序不当)
22.①乡愁到底是什么 ②一旦人远离故土 ③人们思念家乡的情感会越浓(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23.【写作提示】
(一)材料解读
这是一道组合材料作文题。材料一叙述的是家长粗暴教育孩子的现象。材料二引述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中的相关条文规定。两个材料均关涉“家庭教育”这一话题,构成“现象一法理”的内在联系,评判材料一现象的是非善恶,须参照材料二所述的法律规定。材料一所述的是一个值得反思与探讨的社会现象,这位女子教育孩子的言行举止既不得体,也违背教育科学,更有悖《家庭教育促进法》。“家教”变为“家暴”,这类现象并不鲜见。何以如此?如何消除这类不文明的家教行为?这是作文立意的切入点。《未成年人保护法》早已实施,现在又出台了《家庭教育促进法》,“我的孩子,想打就打”之类的粗暴做法已彻底行不通了,一旦实施便是违法犯罪。孩子并非家长的私人物品,他(她)有独立人格,应得到尊重。家长教育子女,既要合乎教育科学,也要遵纪守法。
(二)参考立意
(1)警惕“家教”变“家暴”,教育子女须遵守法律;
(2)“家教”要提质增效,家长教育指导亟待加强;
(3)教育孩子要尊重孩子人格,讲究教育的场合与时机;
(4)未成年人身上存在的问题,与其家庭及家教有着密切关联;
(5)良好的家教,须得法,还要守法;等等。
1.B(“小说越虚假越好”不合文意,参见原文“虚假小说读来让人信以为真”)
2.A(B项,“纷纷舍弃小说的‘事’,转而关注小说的‘文’”错,原文为“更多的评点家纷纷把阐释“事”文'关系当作小说评点的逻辑起点”。C项,“这一观念与西方文论观念截然不同”错,这一观念与西方文论观念是一致的。D项,有悖文意,“表达了曹雪芹的创作观……暗示小说是作者的自传”错,材料二举《红楼梦》第一回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小说家在小说中谈文论艺可以“品评作家、作品”,“这段对话涉及小说创作、小说批评和小说接受等诸多问题”,并不能确定“‘实录其事’暗示小说是作者的自传”)
3.C[A项,强调《三国演义》为文喜变化,讲究变幻无常,把小说“当文章看”。B项,“以文不以事也”,直截了当地提出把小说当文章看。D项,“乃论文耳,非论小说也”,明确把小说当文章看。C项,是梁启超强调小说的教化作用,与“(小说)与文章家一也”无关]
4.首先提出古代小说评点家重视小说的文学性的观点,接着强调小说创作在“有意作文”,(1分)阐述小说通常的创作、行文之法,再指出小说的情节要合乎情理,(1分)强调读者应该把小说“当文章看”,(1分)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中心论点。(1分)
5.①与史传不同,小说叙事如作文,具有审美价值,可读性很强,“文”是小说的艺术生命。②优秀的小说创作善于“捏造”,小说不在于事件是否真实,而在于让人信以为真,在“理”上的“真”。③有一系列的创作手法和相反相成的行文之道。(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6.D(“严奉衍怨恨命运厚此薄彼,最终选择以死来控诉命运的不公”错,原文并没有体现“严奉衍怨恨命运厚此薄彼”,最终的结局也不是严奉衍“选择以死来控诉命运的不公”)
7.B(“暗含了作者对严奉衍汉奸行为的批判”错,严奉衍是被伪满政府和日本人逼迫着成了商会会长,作者并没有批判他)
8.第一问:明线是严奉衍由名利双收的老板沦为阶下之囚,最终家破人散,落魄而死。暗线是苏先生在乱世之中保全自己的过程。第二问:①明暗线索交织,集中展示了严奉衍和苏先生两人的一生,使小说情节更为紧凑。②两条线索形成对照,突出人物形象,引起读者对人物命运的思考。(每问2分,意思答对即可)
9.①苏先生能够看淡得失荣辱,不贪图富贵,在乱世之中保持从容不迫的心态。如他拒绝严老板的加薪,他把自已十年攒下来的钱用来帮助村侄招兵买马。②苏先生明察秋毫,洞若观火,他对当时的社会有深刻的认识,懂得如何保全自己。如他能够看出伪满洲国的败象,为村侄出谋划策;对自己晚年生活有清醒的认识,看问题具有超拔之处。③苏先生深谋远虑,做事精明,使自己能够安度晚年。苏先生身份低微,他为自己的晚年生活谋划,步步为营,最终安度晚年。(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A[(原文标点)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11.B(后引申为士大夫的代称)
12.D(“房玄龄在临终之际让他的儿子们上表劝谏唐太宗”错,原文是房玄龄自己上表劝谏唐太宗)
13.(1)房玄龄与中书省、门下省的许多官员结党营私,对陛下不忠诚,牢牢把持朝廷大权,陛下不知道详情,只是没有造反罢了。(得分点:“朋党”“胶固”“但”各1分,大意1分)
(2)陛下如果是因为他衰老,也应当婉言暗示让他退休回家,不可以因为微小的过错,就抛弃几十年的功勋旧臣。(得分点:“讽”“致仕”“浅鲜”各1分,大意1分)
14.①辅佐唐太宗平定祸乱却不自矜功伐。②为人谦虚,主动让贤。③推行文道,使天下太平,却把功劳归于君主。(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参考译文】
当初,唐太宗对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说:“前代史官所记载的史事,都不让君主看,为什么呢?”房玄龄回答说:“史官不虚饰美化,不隐讳过错,若君主看了一定会发怒,所以不敢进献。”唐太宗说:“我的志向和前代帝王不同。我想阅览国史,知道以前的过失,作为以后的警戒,希望您撰写完成后呈给我看。”癸巳(十六日),书稿整理完成,进献给唐太宗。唐太宗看到书中所记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关于玄武门事变的事情,用词多有隐讳,对房玄龄说:“以前周公消灭管叔、蔡叔使西周安定,我的行为也和他类似,史官何必隐讳!”随即命令删去虚浮的言辞,真实记载那件事。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秋九月,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公萧瑀,心胸狭窄,与同僚大多不合。他曾对唐太宗说:“房玄龄与中书省、门下省的许多官员结党营私,对陛下不忠诚,牢牢把持朝廷大权,陛下不知道详情,只是没有造反罢了。”唐太宗说:“你说得太过分了。君主选择贤良有才的人作为肱骨心腹,应当推心置腹,信任他们。对人不能求全责备,一定要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我虽然不能做到耳聪目明,也不至于愚钝昏迷到不分好坏的地步!”瑀内心很不自在,又多次冒犯唐太宗旨意,唐太宗也心怀不满,但不忍废他的官。冬十二月,房玄龄曾因轻微过失被唐太宗责备而回家赋闲,褚遂良上书,认为:“贞观之初,帮助陛下选拔贤能,建立国政大体,在群臣中,房玄龄是最勤劳的一位。假使没有不可赦免的罪行,朝廷大臣共同反对的话,不可以疏远抛弃他。陛下如果是因为他衰老,也应当婉言暗示让他退休回家,不可以因为微小的过错,就抛弃几十年的功勋旧臣。”唐太宗很快下诏使他回朝。
秋七月,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病情加重,唐太宗召他到玉华宫,准他坐着轿子进入殿中,直到御座旁边才下来,君臣相对流泪,于是留他在宫中住下。太宗听说房玄龄病情稍好,就眉开眼笑,病情加重就忧愁焦虑。房玄龄对儿子们说:“我蒙受主上的厚恩,现在天下太平无事,只有东征高丽还没有停止,群臣不敢劝谏,我明知这件事不应该而不进言,就是死了也有责任。”于是上表劝谏。太宗亲自前往探视,握着手和他诀别,悲伤得止不住。癸卯,房玄龄逝世。
史臣柳芳评论说:唐太宗平定祸乱而房玄龄、杜如晦不谈自己的功劳,王珪、魏微善于谏诤而房玄龄、杜如晦谦逊让贤,李世勋、李靖善于领兵打仗,而房玄龄、杜如晦推行他们的文道,把国家治理太平,把功劳归于君主,称他们为大唐一代功臣,是完全合适的。
15.B(应是前一句由近及远,后一句由远到近)
16.颈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2分)“八境”句写身边之景,在八境台抬头看去,江上晨雾由浓到淡,远远散去,江水渐行渐远,碧波浩渺;“六街”句写想象之景,此时京城刚醒,街上人来人往,一派平和的景象。(2分)表现了诗人身在地方,心怀朝廷安危之情。(2分)
17.(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2)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3)示例一: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
示例二: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
18.D(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第一空表达的内容是丢失的东西太多,所以应该用“蹉跎岁月”。直截了当:形容说话做事爽快、干脆。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第二空与“这盘腊肉真叫好”相照应,与“纯粹而直接的情感”衔接,表示说话直接干脆,所以应该用“直截了当”。引人垂涎:垂涎,因想吃而流下口水,比喻贪婪或十分羡慕。引人垂涎就是让人很想得到或吃到的意思。垂涎三尺:意思是指嘴边挂着三尺长的口水,形容嘴馋到极点,亦形容羡慕到极点,极想据为己有。第三空主语是“肉食”,所以只能用“引人垂涎”。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凡夫俗子:无足轻重的寻常人。从“透过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可知此处指的是“平常人”而不是“无足轻重的寻常人”。所以应该用“芸芸众生”)
19.C(根据前文表述,内容与腊月有关,首先确定应该先出现腊月与之衔接,从后文汪曾祺的文字中对腊肉的直接赞美来看,一定与腊肉相联系,根据文意,文段是想表达“腊月少不了腊肉”,同时有“一家煮肉百家香”这种客观的说法,而不是强调不能少了“一家煮肉百家香”这种说法)
20.将“腊月”比作“一曲交响乐”,把腊月亲朋好友相聚时带来的感动及欢乐氛围表达得淋漓尽致;(2分)将“腊月”比作“一幅幅图画”,把腊月绚丽多彩的特点描绘出来;(2分)语言活泼自然,温暖之情溢于言表。(1分)
21.C(A项缺少介词“随着”导致句子中途易辙。B项介词淹没主语。D项语序不当)
22.①乡愁到底是什么 ②一旦人远离故土 ③人们思念家乡的情感会越浓(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23.【写作提示】
(一)材料解读
这是一道组合材料作文题。材料一叙述的是家长粗暴教育孩子的现象。材料二引述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家庭教育促进法》中的相关条文规定。两个材料均关涉“家庭教育”这一话题,构成“现象一法理”的内在联系,评判材料一现象的是非善恶,须参照材料二所述的法律规定。材料一所述的是一个值得反思与探讨的社会现象,这位女子教育孩子的言行举止既不得体,也违背教育科学,更有悖《家庭教育促进法》。“家教”变为“家暴”,这类现象并不鲜见。何以如此?如何消除这类不文明的家教行为?这是作文立意的切入点。《未成年人保护法》早已实施,现在又出台了《家庭教育促进法》,“我的孩子,想打就打”之类的粗暴做法已彻底行不通了,一旦实施便是违法犯罪。孩子并非家长的私人物品,他(她)有独立人格,应得到尊重。家长教育子女,既要合乎教育科学,也要遵纪守法。
(二)参考立意
(1)警惕“家教”变“家暴”,教育子女须遵守法律;
(2)“家教”要提质增效,家长教育指导亟待加强;
(3)教育孩子要尊重孩子人格,讲究教育的场合与时机;
(4)未成年人身上存在的问题,与其家庭及家教有着密切关联;
(5)良好的家教,须得法,还要守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