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2023届高三五校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2-10-15
武汉市2023届高三五校10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网瘾”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
熊培云
是正在享受自由,还是已罹患疾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专家说每周上网40小时以上即可认为是网瘾。和许多人一样,我“被网瘾”了,而在去年,玩网络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
上网十几年,我也时常想过“信息斋戒”的日子。记得刚上网时,我也算是网民自嘲的半夜上厕所都要检查email的人,然而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需要医治的病。对于一种新科技,尤其是彻底改变了人们工作、生活与交流方式的传播工具,以及随之而来的全新文化体验,人们充满喜悦与好奇,甚至有迷恋之情,本在情理之中。我至今未忘幼年时得到第一支铅笔时的喜悦。我终日握着它,显然不是因为我有拿铅笔的瘾,实则是因为我喜爱更需要它。
很多人迷恋网络,也是因为需要。事实上,我并不认为网络是最理想的所在。如卡尔维诺所说:“天堂就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如果能有那样一个图书馆,又有一群智性的朋友可以交流,我倒是可以不用互联网而终日泡在图书馆里的。而且我敢说,无论是在上网还是泡在图书馆里,对我而言都只是一种文化上的沉浸与享受,而非病理上的成瘾。更重要的是,怎样打发自己的时间,完全是个人自由。
写下《美丽新世界》的赫胥黎曾经感慨“医学已经进步到不再有人健康了”。我想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科技越来越发达;二是越来越多的人以“发明疾病”为业。这不是说所有的医生都在玩弄病人,操控疾病,但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地球上的确存在着无数“疾病发明家”,他们将医院变成卖场,将医药当作唯利是图而非治病救人的工具,企图实现“地球人都病了”之宏伟目标。人一天天衰老,或因为某种劳累,出现某种不适,本是最自然的事情,然而在“疾病发明家”那里,衰老也是一种病。
当然,发明疾病并非目的,更重要是推销被发明的偏方。至于效果如何,就全靠广告里异想天开的演示图片或者视频。今天,影像的发达使传统的医疗试验开始让位于图像处理。
与此相关的是,这一新兴疾病已经带动网瘾治疗产业的异军突起。有消息说,中国的网瘾青少年已经增加到1300多万,戒除网瘾已经悄然成为了一项拥有300多家机构,规模达数十亿元的产业。最让我吃惊的是,有些地方甚至连电击成瘾青少年这样的“矫治集中营”都已经出现。可怜的是那些孩子,如果没有这些自以为是的心理医生,世界会美好得多。
“每周40小时!”这个标准不由得让我想起法国作家于勒·罗曼的一出戏剧。1923年,罗曼的三幕剧《柯诺克或医学的胜利》在巴黎首演,并大受欢迎。通常我们会说医生是为人们去除疾病的,但在罗曼的这出戏剧里,主人公柯诺克却成了去除人们健康的鼻祖。柯诺克是20世纪初的一位法国医生,他创造了一个只有病患的世界:“健康的人都是病人,只是自己还不知道而已。”(多像现在心理医生的话!)柯诺克到一个叫圣莫希斯的乡村行医。当地居民个个身强体壮,根本不必看医生,原来的老医生虽穷困潦倒却也怡然自得。柯诺克来了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设法吸引这些活蹦乱跳的居民来诊所。为此,他拉拢村里的老师办几场演讲,向村民夸大微生物的危险;接着又买通村里走报消息的鼓手,公告民众新医生要帮大家免费义诊,以防堵各种疾病大幅传播。
村子里的平静被打破了。当村民们知道自己生活在巨大的危险之中,正遭受各种疾病入侵时,候诊室很快被挤得水泄不通。就这样,无病无痛的村民被柯诺克诊断出大病大症,并被再三叮嘱务必定期回诊:许多人从此卧病在床。根据医嘱,每晚十点都要量一次体温。接下来的情形大家可想而知,整个村子简直成了一间大医院,原本健康的人束手就擒,躺在病床上喝开水,而医生柯诺克、药店老板以及附近开餐馆的都成了有钱人。
柯诺克成了“白衣里的黑心人”的代表人物。然而,这样的故事对于生活在今日的人们并不陌生。搞演讲的老师、被买通的鼓手、别有用心的免费义诊,我们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人物。
想想今日大众媒体更是让你欢喜让你忧。欢喜的是,不通过它们你不知道世界原来这么多灾多难啊,这儿火车出轨,那儿火山爆发,相比之下你过得真是幸福安宁;忧愁的是,医药方、媒体与各色代言人合谋,散布虚假与夸大其词的医疗广告,甚至不忘制造恐怖气氛,比如你睡觉打个鼾都可能一命呜呼……就这样害得原本腰缠不多的老百姓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想不病都难。
补充一下,上面的故事我是在一本名为《发明疾病的人——现代医疗产业如何卖掉我们的健康?》一书里偶然读到的,作者尤格·布雷希是德国《明镜周刊》的医药记者。和他一样,我并不反对医药带来的文明,但反对生命医疗化。至于那些发明“网瘾”的人,还请读读布雷希写在书里的一段话:再造医病互信,每位医生都能贡献一己之力,其实很简单,只须牢记一条医事美德:“别打扰健康的人。”
材料二:
发明疾病的人——现代医疗产业如何卖掉我们的健康?
尤格·布雷希
今天,让病房灯火通明的并不是招摇撞骗的乡下医生。帮人类祛除健康的,是一股更大的势力———现代医学。在新世纪初,医生组织和药厂(通常在病患团体支持下)持续鼓吹一种让健康人永远消失的医疗技术。
布局全球的大型制药公司,还有形成国际网络的医生组织,联合起来重新定义了我们的健康:生命的自然变化和正常的行为方式被有系统地扭曲成病态。制药公司出资赞助各种疾病的发明,为自家产品开拓新市场。
“要找出新疾病和新治疗方法很容易”,《英国医学期刊》单刀直入表示,“生命中许多正常的过程,如生、老、性、死和不快乐,都可以拿来医疗化”。
在工业国家,诊断行为已膨胀到怪诞的地步。有医生自称在现代人类身上找出传染病、症候群、失调症共约3万种。
每种疾病都有药可治。相对的,每产生一种新药就出现一种新病,也已成了大势所趋。英文早已有一个名词专指这种现象:“diseasemongering”,即贩卖疾病。
发明疾病的人不断说服健康的人相信自己病了,以便从中获利:你是不是偶尔觉得倦怠、心情不好或凡事兴趣缺失?会不会有时觉得注意力难以集中?是不是很害羞?
一接触媒体,保证你浑身不大对劲。你将发现自己也有媒体所讲的一堆毛病:高血压、社交恐惧症、飞行时差、上网瘾、胆固醇过高、面罩式忧郁症(larvierteDepession)、过重、更年期、纤维肌痛、大肠激躁症———医学专业社团、病患团体和药厂轮番上阵,大肆宣传种种疾病,他们不停说明问题多么重大,治疗的人却又多么少。
卫生教育资讯实际上已遭疾病发明家全面垄断并充分利用。杜塞尔多夫的奥美保健公关公司某名员工估计,媒体里面的医药专题文章,“七到八成”是公关的杰作。有时公关公司还公开找电视台做造势活动的“媒体伙伴”。
“德国境内所有人都有维他命不足的毛病。”这是亚琛的饮食医学暨营养学会发表的消息。在鲁尔地区,“三分之二的45岁以上的成年人有血管梗塞的危险”,这条消息出自《医师报》。
至于惊讶眼、鹰勾鼻、帆船耳和骑马臀等症状在德国有多少病例,虽然没人一一细数,但是杜宾根的许温册医师讲得振振有词:“不利的外表本身就有治疗的需要。”据估计,德国整形外科医生每年进行美容手术30万到50万次———而且每次必划开健康的肌肤。
在西班牙马约卡岛度假的德国退休老人也亟需医生。尽管当地有最优美的环境,但或许正是这样才使得老人们深受“天堂忧郁症”折磨。
“还我青春来!”这是歌德写的《浮士德》里对魔鬼讲的一句话。如今则新出现一个恶魔集团。一个由医生、药厂、病人所组成的联盟,正朝只有完美人类的乌托邦迈进。健康的人活得好还不够,还要追求更好,于是吞下“享受人生药”。这类药品的使用近年来明显增加,例如益智剂、精神药物、荷尔蒙、维他命A或肉毒杆菌,都被宣扬成为使追求健康的消费者拥有完美的健康状况。
健康已变成无人可达的境界。
(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专家说每周上网40小时以上就算网瘾,作者并不认同。
B. “白衣里的黑心人”中外皆有,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副主任医师刘翔峰就是掉进钱眼里的“黑心人”。
C. 作者以铅笔类比上网,说二者都是对一种工具的特别喜欢而已,不算“瘾”。
D. “如果能有那样一个图书馆……我倒是可以不用互联网而终日泡在图书馆里的”句子讽刺了现实中缺少那样让自己沉浸、享受文化的图书馆。
2.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球上的“疾病发明家”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地球人都病了”之宏伟目标。
B. 两文都认为“衰老”等都不算疾病,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已。
C. “医学已进步到不再有人健康了”与“发明疾病的人”这样的表达都极具讽刺意味。
D. “贩卖疾病”其实就是贩卖医和药,其实就是谋取利益。
3. 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两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社会上常有为解决难解问题便说这人精神有问题,“精神病”是服务现代社会某些人的一项“伟大”发明。
B. 有什么别有病,缺什么也别缺健康。
C. 身冷的人和衣裳亲近,有病的人和医生亲近。
D. 生命由天赋,寿命靠锻炼,生身靠父母,健康靠自己。
4. 阅读材料二,简要概括使“健康已变成无人可达的境界”的人或机构。
5. 请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在主要内容方面的异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康家戏匣
相裕亭
康家是盐区的大户,鼎盛时期,有着“驴驮钥匙马驮锁”之说。可见当初康家的庭院有多大,开门的钥匙、锁头,都要用驴马来驮,了得!
康家戏匣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至今,盐河两岸上了岁数的老人们提起当年康家戏匣,还禁不住连连咋舌 :那玩意,奇了!月明星稀的静夜里,那小小戏匣里传出的唱腔,顺着流淌的盐河水,能传出十几里外去。
现在想来,那就是一台东洋人玩的留声机。不过,在那个连电灯尚不知何物的年代里,康家老爷子能整来那么个手摇式的戏匣,不亚于当今哪位款爷购来一架私人直升飞机。为此,康家老爷子爱如珍宝,专门请来苏州匠人,做了一个颜色与之匹配的黄花梨木的戏匣子。
庚子事变时,康家老爷子死于战乱。饱受炮火洗礼的康家大院,落到大少爷康少千的手上时,他算是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一改老爷子创业、守业,严谨持家的做派,玩起了坐享其成的招数——卖家产。
康家的家产有多大?多厚?无人估得清、说得透!只见康家大少爷一件一件掂当着卖,先珠宝、后字画。后期,康大少爷染上了鸦片,一发不可收!家中的瓷缸石佛,硬木家具也往外搬。等到康大少爷把老爷子传给他的那台留声机也搬进盐河码头的容古斋时,容古斋的老板就猜到康家的家底子,大概是到了水干拿鱼的时候了。
果然,没过两年,康家大院被人抵了债。不过,那时间,康家大少爷已经死了,临到康家第三代长孙康小米来收拾残局,他领着一家老小搬出祖宅,稀松可怜地跑到盐河口盐工们“滚地笼”的地段儿租房子住。可想而知,康家到了什么地步。
好在,这人世间的事如同飞蛾、昆虫一般——飞一辈儿,再爬一辈儿。康家老爷子用尽毕生精力,把康家的产业推向辉煌,轮到康家大少爷持家时,他便换了一种逍遥自在的活法,将康家的老底子翻弄个底朝天。赶到康家穷途末路了,康家的长孙康小米当家理财时,他做梦都想让康家东山再起。
然而,时局不由人。轮到康小米励精图治、追寻豪门的时候,此地已经解放了。所幸,那时间康家没了庄园、没了盐田,无须政府将他们康家扫地出门,他们康家先行一步,跨入贫民行列,反倒落了个无财一身轻。但,康家的祖宅还在,康家的诸多珠宝、古玩字画,还在世间广为流传。只可惜,康家的后人已无力追回了。
七十年代初,年近花甲的康小米,听说省城拍卖行,要拍卖他们康家那件红极一时的戏匣子,康小米动员康家老少几代人,有钱捐钱,有物捐物,他想去赎回那件标志着他们康家辉煌的玩意儿。
没料到,此时那戏匣的身价,已不再是那台留声机。而是装留声机的那个黄花梨木做的戏匣子。玩古董的人都知道,上等的黄花梨木有着寸木寸金之说。而康家老爷子做那个戏匣子时,正是康家如日中天的时候,所选用的木料自然都是上乘的黄花梨木。
拍卖会上,那个头戴博士帽的拍卖师,双手捧出那个看似骨制一般的康家戏匣子时,全场顿时一片哗然!
拍卖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那个戏匣子的来历,随之,单臂一伸,报出了起拍价——两千块钱人民币。
这在那个吃饭、穿衣还很困难的年代,两千块已经是天价了。而对于早已“贫民化”的康小米来说,更是无缘与之叫板了!当天,他只带来八百块钱。就那,还是全家人捏瘪了口袋凑起来的。
在康小米看来,当时收音机已经普及了,那台老式的留声机或许值不了几个钱了。但他没有料到,拍卖师报出起拍价之后,要价却一路攀升,从两千二百块,到两千四、两千八……
眼看就要往三千块钱上攀升时,康小米在一个并不起眼的角落里,突然大喊一声 :“三千!”
康小米的那一声呼喊,是放开喉咙、用足了力气,大声喊出来的,刹那间,震撼了整个拍卖现场。但,无济于事。他要的那个“三千”,只停留了短短的几秒钟,很快,就被后面的“三千五”“四千”所淹没了。
尽管如此,康小米还是暗自欣慰。
在康小米看来,他们康家戏匣子,在他康小米这一代,总算是又回来了。虽说,只有那么短短的几秒钟……
(选自相裕亭《盐河旧事》)
【作者简介】相裕亭,中国作协会员。著有长篇盐河系列小说三部。其中,《盐河旧事》获“花果山”文学奖;《盐河人家》获“五个一工程”奖。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康家戏匣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独立成段,引人注目,既表达了康家鼎盛时期的戏匣的非同凡响,又照应标题,还引出下文描写戏匣的由来。
B. “月明星稀的静夜里,那小小戏匣里传出的唱腔,顺着流淌的盐河水,能传出十几里外去”这样的白描写出了留声机唱腔在盐河清幽静谧的夜晚显得格外美好,说明盐河人对留声机印象深刻。
C. 用“当今哪位款爷”的“私人直升飞机”来类比戏匣,可见戏匣的价格不菲。
D. “这人世间的事如同飞蛾、昆虫一般——飞一辈儿,再爬一辈儿”的意思是指“一代不如一代富贵”。
7. 关于文中“拍卖会”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台留声机不再值钱,康小米猜想可能是因为当时收音机已经普及了。
B. 当拍卖师双手捧出那个看似骨制一般的康家戏匣子时全场顿时一片哗然,说明黄花梨木确有着寸木寸金之说。
C. 康小米在拍卖会上“放开喉咙、用足了力气,大声喊出”“三千”,实在是想重振康家辉煌。
D. 康小米暗自欣慰是因为他觉得康家戏匣子在他康小米这一代,又回来了。这是一种阿Q的精神胜利法。
8. 小说写了康家富贵浮沉,请简要概括康家老爷子兴盛、康少千衰败及康小米无法振兴的原因。
9. 小说虽然微型,但道理深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富不过三代”的理解。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网瘾”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
熊培云
是正在享受自由,还是已罹患疾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专家说每周上网40小时以上即可认为是网瘾。和许多人一样,我“被网瘾”了,而在去年,玩网络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
上网十几年,我也时常想过“信息斋戒”的日子。记得刚上网时,我也算是网民自嘲的半夜上厕所都要检查email的人,然而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需要医治的病。对于一种新科技,尤其是彻底改变了人们工作、生活与交流方式的传播工具,以及随之而来的全新文化体验,人们充满喜悦与好奇,甚至有迷恋之情,本在情理之中。我至今未忘幼年时得到第一支铅笔时的喜悦。我终日握着它,显然不是因为我有拿铅笔的瘾,实则是因为我喜爱更需要它。
很多人迷恋网络,也是因为需要。事实上,我并不认为网络是最理想的所在。如卡尔维诺所说:“天堂就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如果能有那样一个图书馆,又有一群智性的朋友可以交流,我倒是可以不用互联网而终日泡在图书馆里的。而且我敢说,无论是在上网还是泡在图书馆里,对我而言都只是一种文化上的沉浸与享受,而非病理上的成瘾。更重要的是,怎样打发自己的时间,完全是个人自由。
写下《美丽新世界》的赫胥黎曾经感慨“医学已经进步到不再有人健康了”。我想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科技越来越发达;二是越来越多的人以“发明疾病”为业。这不是说所有的医生都在玩弄病人,操控疾病,但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地球上的确存在着无数“疾病发明家”,他们将医院变成卖场,将医药当作唯利是图而非治病救人的工具,企图实现“地球人都病了”之宏伟目标。人一天天衰老,或因为某种劳累,出现某种不适,本是最自然的事情,然而在“疾病发明家”那里,衰老也是一种病。
当然,发明疾病并非目的,更重要是推销被发明的偏方。至于效果如何,就全靠广告里异想天开的演示图片或者视频。今天,影像的发达使传统的医疗试验开始让位于图像处理。
与此相关的是,这一新兴疾病已经带动网瘾治疗产业的异军突起。有消息说,中国的网瘾青少年已经增加到1300多万,戒除网瘾已经悄然成为了一项拥有300多家机构,规模达数十亿元的产业。最让我吃惊的是,有些地方甚至连电击成瘾青少年这样的“矫治集中营”都已经出现。可怜的是那些孩子,如果没有这些自以为是的心理医生,世界会美好得多。
“每周40小时!”这个标准不由得让我想起法国作家于勒·罗曼的一出戏剧。1923年,罗曼的三幕剧《柯诺克或医学的胜利》在巴黎首演,并大受欢迎。通常我们会说医生是为人们去除疾病的,但在罗曼的这出戏剧里,主人公柯诺克却成了去除人们健康的鼻祖。柯诺克是20世纪初的一位法国医生,他创造了一个只有病患的世界:“健康的人都是病人,只是自己还不知道而已。”(多像现在心理医生的话!)柯诺克到一个叫圣莫希斯的乡村行医。当地居民个个身强体壮,根本不必看医生,原来的老医生虽穷困潦倒却也怡然自得。柯诺克来了后,首先要做的就是设法吸引这些活蹦乱跳的居民来诊所。为此,他拉拢村里的老师办几场演讲,向村民夸大微生物的危险;接着又买通村里走报消息的鼓手,公告民众新医生要帮大家免费义诊,以防堵各种疾病大幅传播。
村子里的平静被打破了。当村民们知道自己生活在巨大的危险之中,正遭受各种疾病入侵时,候诊室很快被挤得水泄不通。就这样,无病无痛的村民被柯诺克诊断出大病大症,并被再三叮嘱务必定期回诊:许多人从此卧病在床。根据医嘱,每晚十点都要量一次体温。接下来的情形大家可想而知,整个村子简直成了一间大医院,原本健康的人束手就擒,躺在病床上喝开水,而医生柯诺克、药店老板以及附近开餐馆的都成了有钱人。
柯诺克成了“白衣里的黑心人”的代表人物。然而,这样的故事对于生活在今日的人们并不陌生。搞演讲的老师、被买通的鼓手、别有用心的免费义诊,我们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人物。
想想今日大众媒体更是让你欢喜让你忧。欢喜的是,不通过它们你不知道世界原来这么多灾多难啊,这儿火车出轨,那儿火山爆发,相比之下你过得真是幸福安宁;忧愁的是,医药方、媒体与各色代言人合谋,散布虚假与夸大其词的医疗广告,甚至不忘制造恐怖气氛,比如你睡觉打个鼾都可能一命呜呼……就这样害得原本腰缠不多的老百姓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想不病都难。
补充一下,上面的故事我是在一本名为《发明疾病的人——现代医疗产业如何卖掉我们的健康?》一书里偶然读到的,作者尤格·布雷希是德国《明镜周刊》的医药记者。和他一样,我并不反对医药带来的文明,但反对生命医疗化。至于那些发明“网瘾”的人,还请读读布雷希写在书里的一段话:再造医病互信,每位医生都能贡献一己之力,其实很简单,只须牢记一条医事美德:“别打扰健康的人。”
材料二:
发明疾病的人——现代医疗产业如何卖掉我们的健康?
尤格·布雷希
今天,让病房灯火通明的并不是招摇撞骗的乡下医生。帮人类祛除健康的,是一股更大的势力———现代医学。在新世纪初,医生组织和药厂(通常在病患团体支持下)持续鼓吹一种让健康人永远消失的医疗技术。
布局全球的大型制药公司,还有形成国际网络的医生组织,联合起来重新定义了我们的健康:生命的自然变化和正常的行为方式被有系统地扭曲成病态。制药公司出资赞助各种疾病的发明,为自家产品开拓新市场。
“要找出新疾病和新治疗方法很容易”,《英国医学期刊》单刀直入表示,“生命中许多正常的过程,如生、老、性、死和不快乐,都可以拿来医疗化”。
在工业国家,诊断行为已膨胀到怪诞的地步。有医生自称在现代人类身上找出传染病、症候群、失调症共约3万种。
每种疾病都有药可治。相对的,每产生一种新药就出现一种新病,也已成了大势所趋。英文早已有一个名词专指这种现象:“diseasemongering”,即贩卖疾病。
发明疾病的人不断说服健康的人相信自己病了,以便从中获利:你是不是偶尔觉得倦怠、心情不好或凡事兴趣缺失?会不会有时觉得注意力难以集中?是不是很害羞?
一接触媒体,保证你浑身不大对劲。你将发现自己也有媒体所讲的一堆毛病:高血压、社交恐惧症、飞行时差、上网瘾、胆固醇过高、面罩式忧郁症(larvierteDepession)、过重、更年期、纤维肌痛、大肠激躁症———医学专业社团、病患团体和药厂轮番上阵,大肆宣传种种疾病,他们不停说明问题多么重大,治疗的人却又多么少。
卫生教育资讯实际上已遭疾病发明家全面垄断并充分利用。杜塞尔多夫的奥美保健公关公司某名员工估计,媒体里面的医药专题文章,“七到八成”是公关的杰作。有时公关公司还公开找电视台做造势活动的“媒体伙伴”。
“德国境内所有人都有维他命不足的毛病。”这是亚琛的饮食医学暨营养学会发表的消息。在鲁尔地区,“三分之二的45岁以上的成年人有血管梗塞的危险”,这条消息出自《医师报》。
至于惊讶眼、鹰勾鼻、帆船耳和骑马臀等症状在德国有多少病例,虽然没人一一细数,但是杜宾根的许温册医师讲得振振有词:“不利的外表本身就有治疗的需要。”据估计,德国整形外科医生每年进行美容手术30万到50万次———而且每次必划开健康的肌肤。
在西班牙马约卡岛度假的德国退休老人也亟需医生。尽管当地有最优美的环境,但或许正是这样才使得老人们深受“天堂忧郁症”折磨。
“还我青春来!”这是歌德写的《浮士德》里对魔鬼讲的一句话。如今则新出现一个恶魔集团。一个由医生、药厂、病人所组成的联盟,正朝只有完美人类的乌托邦迈进。健康的人活得好还不够,还要追求更好,于是吞下“享受人生药”。这类药品的使用近年来明显增加,例如益智剂、精神药物、荷尔蒙、维他命A或肉毒杆菌,都被宣扬成为使追求健康的消费者拥有完美的健康状况。
健康已变成无人可达的境界。
(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专家说每周上网40小时以上就算网瘾,作者并不认同。
B. “白衣里的黑心人”中外皆有,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副主任医师刘翔峰就是掉进钱眼里的“黑心人”。
C. 作者以铅笔类比上网,说二者都是对一种工具的特别喜欢而已,不算“瘾”。
D. “如果能有那样一个图书馆……我倒是可以不用互联网而终日泡在图书馆里的”句子讽刺了现实中缺少那样让自己沉浸、享受文化的图书馆。
2.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球上的“疾病发明家”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地球人都病了”之宏伟目标。
B. 两文都认为“衰老”等都不算疾病,只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已。
C. “医学已进步到不再有人健康了”与“发明疾病的人”这样的表达都极具讽刺意味。
D. “贩卖疾病”其实就是贩卖医和药,其实就是谋取利益。
3. 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两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社会上常有为解决难解问题便说这人精神有问题,“精神病”是服务现代社会某些人的一项“伟大”发明。
B. 有什么别有病,缺什么也别缺健康。
C. 身冷的人和衣裳亲近,有病的人和医生亲近。
D. 生命由天赋,寿命靠锻炼,生身靠父母,健康靠自己。
4. 阅读材料二,简要概括使“健康已变成无人可达的境界”的人或机构。
5. 请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在主要内容方面的异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康家戏匣
相裕亭
康家是盐区的大户,鼎盛时期,有着“驴驮钥匙马驮锁”之说。可见当初康家的庭院有多大,开门的钥匙、锁头,都要用驴马来驮,了得!
康家戏匣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至今,盐河两岸上了岁数的老人们提起当年康家戏匣,还禁不住连连咋舌 :那玩意,奇了!月明星稀的静夜里,那小小戏匣里传出的唱腔,顺着流淌的盐河水,能传出十几里外去。
现在想来,那就是一台东洋人玩的留声机。不过,在那个连电灯尚不知何物的年代里,康家老爷子能整来那么个手摇式的戏匣,不亚于当今哪位款爷购来一架私人直升飞机。为此,康家老爷子爱如珍宝,专门请来苏州匠人,做了一个颜色与之匹配的黄花梨木的戏匣子。
庚子事变时,康家老爷子死于战乱。饱受炮火洗礼的康家大院,落到大少爷康少千的手上时,他算是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一改老爷子创业、守业,严谨持家的做派,玩起了坐享其成的招数——卖家产。
康家的家产有多大?多厚?无人估得清、说得透!只见康家大少爷一件一件掂当着卖,先珠宝、后字画。后期,康大少爷染上了鸦片,一发不可收!家中的瓷缸石佛,硬木家具也往外搬。等到康大少爷把老爷子传给他的那台留声机也搬进盐河码头的容古斋时,容古斋的老板就猜到康家的家底子,大概是到了水干拿鱼的时候了。
果然,没过两年,康家大院被人抵了债。不过,那时间,康家大少爷已经死了,临到康家第三代长孙康小米来收拾残局,他领着一家老小搬出祖宅,稀松可怜地跑到盐河口盐工们“滚地笼”的地段儿租房子住。可想而知,康家到了什么地步。
好在,这人世间的事如同飞蛾、昆虫一般——飞一辈儿,再爬一辈儿。康家老爷子用尽毕生精力,把康家的产业推向辉煌,轮到康家大少爷持家时,他便换了一种逍遥自在的活法,将康家的老底子翻弄个底朝天。赶到康家穷途末路了,康家的长孙康小米当家理财时,他做梦都想让康家东山再起。
然而,时局不由人。轮到康小米励精图治、追寻豪门的时候,此地已经解放了。所幸,那时间康家没了庄园、没了盐田,无须政府将他们康家扫地出门,他们康家先行一步,跨入贫民行列,反倒落了个无财一身轻。但,康家的祖宅还在,康家的诸多珠宝、古玩字画,还在世间广为流传。只可惜,康家的后人已无力追回了。
七十年代初,年近花甲的康小米,听说省城拍卖行,要拍卖他们康家那件红极一时的戏匣子,康小米动员康家老少几代人,有钱捐钱,有物捐物,他想去赎回那件标志着他们康家辉煌的玩意儿。
没料到,此时那戏匣的身价,已不再是那台留声机。而是装留声机的那个黄花梨木做的戏匣子。玩古董的人都知道,上等的黄花梨木有着寸木寸金之说。而康家老爷子做那个戏匣子时,正是康家如日中天的时候,所选用的木料自然都是上乘的黄花梨木。
拍卖会上,那个头戴博士帽的拍卖师,双手捧出那个看似骨制一般的康家戏匣子时,全场顿时一片哗然!
拍卖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那个戏匣子的来历,随之,单臂一伸,报出了起拍价——两千块钱人民币。
这在那个吃饭、穿衣还很困难的年代,两千块已经是天价了。而对于早已“贫民化”的康小米来说,更是无缘与之叫板了!当天,他只带来八百块钱。就那,还是全家人捏瘪了口袋凑起来的。
在康小米看来,当时收音机已经普及了,那台老式的留声机或许值不了几个钱了。但他没有料到,拍卖师报出起拍价之后,要价却一路攀升,从两千二百块,到两千四、两千八……
眼看就要往三千块钱上攀升时,康小米在一个并不起眼的角落里,突然大喊一声 :“三千!”
康小米的那一声呼喊,是放开喉咙、用足了力气,大声喊出来的,刹那间,震撼了整个拍卖现场。但,无济于事。他要的那个“三千”,只停留了短短的几秒钟,很快,就被后面的“三千五”“四千”所淹没了。
尽管如此,康小米还是暗自欣慰。
在康小米看来,他们康家戏匣子,在他康小米这一代,总算是又回来了。虽说,只有那么短短的几秒钟……
(选自相裕亭《盐河旧事》)
【作者简介】相裕亭,中国作协会员。著有长篇盐河系列小说三部。其中,《盐河旧事》获“花果山”文学奖;《盐河人家》获“五个一工程”奖。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康家戏匣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独立成段,引人注目,既表达了康家鼎盛时期的戏匣的非同凡响,又照应标题,还引出下文描写戏匣的由来。
B. “月明星稀的静夜里,那小小戏匣里传出的唱腔,顺着流淌的盐河水,能传出十几里外去”这样的白描写出了留声机唱腔在盐河清幽静谧的夜晚显得格外美好,说明盐河人对留声机印象深刻。
C. 用“当今哪位款爷”的“私人直升飞机”来类比戏匣,可见戏匣的价格不菲。
D. “这人世间的事如同飞蛾、昆虫一般——飞一辈儿,再爬一辈儿”的意思是指“一代不如一代富贵”。
7. 关于文中“拍卖会”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台留声机不再值钱,康小米猜想可能是因为当时收音机已经普及了。
B. 当拍卖师双手捧出那个看似骨制一般的康家戏匣子时全场顿时一片哗然,说明黄花梨木确有着寸木寸金之说。
C. 康小米在拍卖会上“放开喉咙、用足了力气,大声喊出”“三千”,实在是想重振康家辉煌。
D. 康小米暗自欣慰是因为他觉得康家戏匣子在他康小米这一代,又回来了。这是一种阿Q的精神胜利法。
8. 小说写了康家富贵浮沉,请简要概括康家老爷子兴盛、康少千衰败及康小米无法振兴的原因。
9. 小说虽然微型,但道理深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富不过三代”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