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江苏省百校联考2023届高三年级第三次考试(4月)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3-04-22
2023届江苏省百校联考高三年级第三次考试(4月)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AI)开始加速更新换代,并逐渐融入人类生活。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和韩国等相继将人工智能列为国家战略,以人工智能为重要战略支撑的新技术革新和应用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历史积淀,在传承与创新过程中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以前,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主要以文字记载、口头、言传身教等为特点的自然传承为主,而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的融入高度契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传承和创新的要求。传统文化逐渐借助新科技媒介扩大传承参与主体、拓宽传承渠道。大数据背景下的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智能终端App等已经广泛运用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人工智能通过计算机技术使人的智能得以延伸和拓展。数字化、影像化记载保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性,AR (增强现实)技术、智能机器人等确保了传承难度大、濒临失传、程序烦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续性。如利用 AR(增强现实)技术助力兵马俑复原,智能机器人表演陕西皮影戏,以 AI、VR(虚拟现实)以及AR等计算机技术融入“丝路计划”、建设“数字敦煌”等,人工智能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民族文化受语言、习俗等因素影响,在跨民族或跨境传播过程中往往因为受众与传播者的文化背景不同、立场不同等原因,产生文化交流信息不对称,形成文化交流障碍或误解,而人工智能助力文化通过机器翻译或虚拟现实等技术完成跨民族、跨地域的零距离无缝交流,如抖音App中的中国功夫、中国刺绣、中国茶艺、中国古琴、中国曲艺等频道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记录和分析了用户的需求,根据用户需求特征实现智能匹配相关推送,深受海内外人士的青睐。
人工智能的表现形式比传统的自然传承传播形式更加灵活多变,优化和提升了受众的认知体验,增添了无穷的现代科技魅力。如国家文物局和网易联合打造的国家文化遗产公开课,赋予历经风雨的古代文物以生命,使中华文化遗产异彩纷呈,让世界惊叹中国古人超卓智慧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
(摘编自刘志筠《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多维路径》)
材料二:
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人工智能作为新兴技术手段的代表,其蕴含着超过人脑的知识储备,但却难以复刻人类的情感态度,也无法与受众达成心灵共鸣,虽能提升传播效率和精准度,但却难以真正突出文化内容的情怀、温度、体验和深度,这就会明显影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而在复杂的人机互动场景中,人工智能甚至会表现出答非所问、反应迟钝等问题,制约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效果。可见,人工智能其主导的比较模式化、零情感传播方式,不但无法唤醒受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反而很可能削弱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失去国有的张力和温度。所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如何最大化发挥人工智能优势,避免太过模式化的传播误区,从而真正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文化温度、情怀、深度的结合,成为一项十分关键的课题。
美国学者桑斯坦在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指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只关注自身感兴趣的内容,因而对于信息的获取体现出片面性、单一性特点,久而久之自身将会陷入“信息茧房”中。在人工智能时代,为了获得较多受众,各类媒体平台纷纷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信息精准化推送。这种做法尽管能够提升受众黏性和忠诚度,但也会导受众获取信息的狭隘性和单一化。在人工智能算法的影响下,很多受众无法全方位接受传统文化信息内容,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或在人工智能算法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化的盲目、单一推送中,陷入“信息茧房”。
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人工智能在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的同时,也会容易被一些人利用。首先,一些社会资本在市场竞争中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幌子,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曲解恶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哗众取宠、博人眼球,赚取金钱。这种唯利是图、无视文化的社会效益的做法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也阻碍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的构建。其次,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传统文化编码、解码过程中,由于技术操作者立场和目的不同,其往往会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截然不同的表述,容易对受众的传统文化认知造成错误引导。最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利用人工智能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也会因人工智能技术的高度开放性,造成信息不可控,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在全球文化竞争中被国外敌对势力刻意扭曲、改写。
(摘编自杨娟《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华文化传播力研究》)
1.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的表述,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的融入才能契合新时代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要求,替代了以文字记载、言传身教等为特点的自然传承方式.
B.人工智能为数字化、影像化记载传统文化提供了保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续性也提供了保证,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C.人工智能在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代表着新兴技术手段,与人脑相较,具有知识储备上的优势,能提升传播效率和精准度,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D.人工智能算法能助力各类媒体平台进行信息精准化推送。进而提升受众的黏性和忠诚度,但也在单一推送中对受众的传统文化认知造成了错误引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列举 AR技术助力兵马俑复原、智能机器人表演陕西皮影戏等事例,意在证明人工智能为中华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技术支撑。
B.材料二提到美国学者桑斯坦,他的《信息乌托邦》阐述了人丁智能算法对传统文化的单一推送,反而缩小了中华文化的传播范围。
C.两则材料的论述结构各有特点: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先总提观点,然后分三个角度阐述;材料二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角度阐述。
D.材料二末段在认可人工智能可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其可能会被社会资本、技术操作者等利用。
3.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科大讯飞近两年开始实施“方言保护”计划,利用人工智能建设方言识别系统,打造众多方言在内的音频资源,加大了方言的交流频次。
B.教师利用全息影像技术让学生通过三维立体成像感受历史虚拟场景,利用 AR/VR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与浩瀚。
C.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秦始皇兵马俑数字博物馆,联合打造人工智能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路径,形成规模化文化产业。
D.抖音App借助平台的影响力,吸引知名主播入驻平台带货销售图书,通过直播间讲解传统文化故事,吸引大量热爱文化的受众购买图书。
4.两则材料都关注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话题,但论述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5.“科技是把双刃剑”,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如何让科学技术更好地助力文化传播,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失业以后
刘一梦
S纱厂里的罢工接续的沉闷着,又是两天过去了。厂里依然是无烟无火的冷凄死沉着,所有些异样处,只是形势上增了几分严重:厂门外又多加添了两个人,而且每人身上都带上了一支枪!
工人们的情绪虽然很高涨,但因为厂方的态度坚决而强硬,却使着工人们似乎骤起一层踌躇在心里,有时就有些工人向着朱阿顺这样问:“……怎样成个了局?”“我们只有齐起心来干下去!”朱阿顺严肃的这样简单的来回答,工人们也就低头不语了。
诚然,这次罢工后去办交涉的棘手也不只有许多工人感觉到,即在朱阿顺,也同是预测不出这次罢工的结果来。但他却很肯定的明了:工人们所有的那一线希望也只有这条路。他在每天里所看到的被开除的那些工友的愁苦,饥饿,难以生存的恐慌……一切惨淡的景象,都深刺在他的脑子里。而且,已经有几个工友的家里有两天灭绝了灶里的烟火了,当孩子们哭嚷着喊饿的时候,他看到不禁就凄凉的润湿了他的眼圈。但他在这种现象之下,他不能去安慰,更无法来救济——工会里工友们所捐助的钱已经没有了。他唯一的希望,就是这一次的罢工,这一次罢工胜利之后……
然而,不幸的事就终于来到了。
是在一天的早晨,他走向赵元成的家里去。当他走到了一座杂乱的居宅时,就听到从里面发出了一种女人抽搐的悲凄的哭泣声,他熟悉的听得很清楚,他知道那哭泣的女人分明就是赵元成的妻,并且从哭声里断续的迸出一种尖利的叫喊来:
“……你……你干……干得好呵!我……我已经……说…说过两次了!……你,你那里信一句?……可是,现……现在怎样了?……我……我们就……就跟着你饿死么?要是,你……你能够,可怜我们,那你也不至于……你,你就自己想想看!……”
“…我总归还能找出工来做!唉!你们女人家……”这是赵元成的声音。接着女人的声音更急促了:“可是,今……今天呢……你说!”
朱阿顺的心胸不禁陡然一停,惊疑的发怔了。“吵闹什么事?……”他自忖着想;赶紧上前去拍门。当赵元成把门开了时,朱阿顺于是一步跨进去。赵元成的面孔完全苦相着;坐在屋里的他的女人,默默地低着蓬松的头,抽搐的哭声一阵阵地更加紧,两个孩子呆呆地围靠在她的身旁边。
“吵什么事?”朱阿顺迎面就问赵元成。
“你来正好。——我,我已经被开除了!”赵元成眼睛里闪出失望的光看着他。
“开除了?”朱阿顺虽然对开除已经感到并非一件预料以外的事,但此刻他的神色却很慌张。“一共呢?”
“一共又是二十五。你,你也在内呵!并且,你还要当心呢!……”赵元成丧然地说。“唔。哼!……”他叹了一口很长的气。低头思索了一会,于是又问,“厂里上工了么?”“还没有。不过,有很多的已经要准备进去了!”
朱阿顺用手乱抓着头,赵元成惨然地直站者。突然,屋里的女人从默默的呜泣中又发出了叫喊来:
“你,你不打算打算吗?今……今天呢?今天怎样过得去!……”她抬起了红润的眼睛,一条条的泪丝在脸上向下流,映着朝阳发出晶莹的闪光。
赵元成沉默着不作声。忽然一个不到五岁的孩子从屋里跑出来,走向他的身前扯着他的衣襟说——
“阿爹,阿爹,早饭我们不吃吗?”
“唔。”赵元成顺手摸着孩子的头顶低微的应了一声。“半个月的工钱厂里发给你了没有?”朱阿顺神气惨淡地向他问。
“没有。但是,我现在已经得不到了!听说,厂里预备着,见我们到厂里去就要打断腿! 因为是,我们的工会他们已经完全都晓得!”
女人的声音同时又起了:
“你干……干得好呵,我们……你……你就算不关心,……你……你自己……连性命都不关心了么?……”
赵元成听到她那刚才的话,霎时气愤了,舍弃了手下的孩子,跑到屋里去大声说——“我的性命是我自己的,你也问得着么?”
“妈!”孩子害起怕来了,赶紧跑到她的怀里去,向她喊着,不住的怔怔的看着赵元成。她漠然的绝不睬,使孩子也哭了。
朱阿顺忙着赶上去,一把把赵元成扯回来,停了一会,他慢慢从腰里掏出了两块钱,对赵元盏诚挚的说——
“老赵,我知道你没钱了,我只还有四块,你就拿两块去吧。”赵元成就叹了一口气接过来。
"老赵,你万不要灰了心,开除,这是平常事,你要知道我们工人是不应当向资本家投降的,那就得这样干!"朱阿顺郑重而悲哀的说。这是安慰他么?…
“你放心!……”赵元成拍着前胸慨然道。
最后,朱阿顺从他的这个充满着愁惨的家庭中别去了。
(一九二八,四月,十四。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既写工人的斗争,也关注工人对工厂的依赖,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当时的工人形象。
B.工人的踌躇主要来自厂方态度的坚决而强硬,朱阿顺果决的话语成功打消了他们的担忧。
C.小说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纱厂工人因罢工导致的失业给他们自己带来的毁灭与机遇。
B.从赵元成与妻子的对话以及妻子对孩子的态度等,可以看出他妻子完全是十足的冷漠无情的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透露出的冷凄死沉的气氛,既预示着本次罢工的结局,也奠定了全文悲壮的基调。
B.“失业以后”这个题目,既关联着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也突出了赵元成夫妻吵架的主要原因,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小说在处理人物对话的时候多处使用了省略号,这样的处理有利于加快叙述的节奏,从而突出人物之间关系的紧张。
D.小说结尾部分写朱阿顺离开赵元成家,虽只有寥寥几笔,但意味深长,为丰富人物思想情感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8.本文着力刻画了青年工人朱阿顺的形象,请从语言描写的角度分析这个形象的特点、(4分)
9.鲁迅先生认为本文为“优秀之作”,认为不像别的“革命文学”那样“停留在理念层面,与现实脱开”“不敢正视暴力和黑暗”。请结合文本分析鲁迅这样评论的理由。(6分)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