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河南省南阳一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

时间:2023-10-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吴王阖闾始得子胥之时,甘心以贤之,以为上客,曰:“圣人前知乎千岁,后睹万世。深问其国,世何昧昧,得无衰极?子其精焉,寡人垂意,听子之言。”子胥唯唯,不对。王曰:“子其明之。”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王曰:“愿一言之,以试直士。夫仁者乐,知者好。诚秉礼者探幽索隐。明告寡人。”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
吴使子胥救蔡,诛疆楚,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因是还去。
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庶几正君,反以见疏。谗人间之,身且以诛。范蠡闻之,以为不通:“知数不用,知惧不去,岂谓智与?”胥闻,叹曰:“吾背楚荆,挟弓以去,义不止穷。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蠡见其外,不知吾内。今虽屈冤,犹止死焉!”
子贡曰:“胥执忠信,死贵于生,蠡审凶吉,去而有名,种留封侯,不知令终。二贤比德,种独不荣。”范蠡智能同均,于是之谓也。
(节选自《越绝书卷六·越绝外传纪策考第七》)
材料二:
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
(节选自《淮南子·主术训》)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
臣A始B入C邦D伏E见F衰G亡H之I证J当K霸L吴M厄N会O之P际Q后R王S复T空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笞,文中指用鞭、杖或竹板抽打,与《过秦论》中“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的“笞”意思相同。
B. 邪曲,文中指品性不正的人,与《屈原列传》中“邪曲之害公也”的“邪曲”意思相同。
C. 见,文中表示被动,与《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丁宁”的“见”意思相同。
D. 且,文中指将要,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且放白鹿青崖间”的“且”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王阖闾敬尊伍子胥为上客,并诚心求教治理吴国之道,但起初伍子胥并没有正面回答吴王。
B. 伍子胥打败楚国后想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以求吴国退兵,最终是一位渔夫让他撤兵。
C. 范蠡听说伍子胥因谗言将要被诛杀,认为他明知道有危险迫近却不离开,这是不明智表现。
D. 子贡评价伍子胥能坚守忠信,审度吉凶,爱君如躯,直言进谏,即使死去,也将留名于后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胥曰:“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
(2)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
14. 联系材料二,简述伍子胥“非义不行”表现有哪些?
【答案】
10. D]Q 11. C 12. D
13. (1)伍子胥说:“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吴国大概不能长久存在,大王还是充分认识(考虑)到这一点,在国家长存时不要忘记倾覆的危险,在安定的环境里不要忘记将有灭亡的危险。
(2)先君阖闾的恩泽,至今犹且难忘。我情愿发烂齿毁(誓死效忠吴国)有什公理由离开(吴国)呢?
14. ①行国家大义。面对吴王的深问,伍子胥敢于直言,分析国家之安危。②行江湖恩义。伍子胥想要报复楚国,起初无人能阻止,最终听从了曾经救过他的渔夫的劝阻,从楚国撤军。③行君臣之义。因感念吴王阖闾厚恩,明知会死仍不离开吴国,慨然面死。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刚来到吴国,就看出了吴国衰亡的征兆。吴国在危难重重的关头是能够称霸于世的,但是,到了后代君主的手中,这霸业又会全部丧失。
“臣始入邦”意为“我刚到吴国”,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故D处断开;
“伏见衰亡之证”是动宾结构,承接前一句主语“臣”,“伏见”为古代在下者对己见的谦词,在]处断开;
“当……之际”是固定的介宾短语,单独成句,在Q处断开。
故需加句读为D]Q。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用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坟墓/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鞭打)天下的百姓。
B.正确。句意:不与品行不正之人同流合污/品行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
C.“意思相同”错误,“见”意思不相同,《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丁宁”中的“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见丁宁“即“丁宁我”之意。句意:反而被疏远/府吏叮咛我。
D.正确。文中指“将要”;“且放白鹿青崖间”中的“且”意为暂且,姑且。句意:他将要被杀害/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根据“蠡审凶吉”可知,“审度吉凶”是子贡对范蠡的评价,“爱君如躯,直言进谏”是本文第三段“子胥至直,不同邪曲。捐躯切谏,亏命为邦。爱君如躯,忧邦如家。是非不讳,直言不休”的相关内容,不是子贡对伍子胥的评价。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邦”,国;第一个“其”,推测,大概;“存”,“吴国长存”;“倾”,倾覆;“安”,安定。
(2)“功”,恩泽;“腐发”,发烂;“弊齿”,齿毁;“何去之有”,即“有何去之”,宾语前置句。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题目中“非义不行”意为:不符合道义的事不做,即所行之事都符合道义。
“王阖闾……深问其国……子胥曰:‘对而不明,恐获其咎。’……‘难乎言哉!邦其不长,王其图之。存无忘倾,安无忘亡。臣始入邦,伏见衰亡之证,当霸吴厄会之际,后王复空。’王曰:‘何以言之?’子胥曰:‘后必将失道。王食禽肉,坐而待死。佞谄之臣,将至不久。安危之兆,各有明纪’”,面对吴王真诚的请教,深怕讲得不清楚而因此获罪,但在国家大义面前,伍子胥敢于直言,分析国家之安危;
“笞平王墓,久而不去,意欲报楚。楚乃购之千金,众人莫能止之。有野人谓子胥曰:‘止!吾是于斧掩壶浆之子,发箪饭于船中者。’子胥乃知是渔者也,引兵而还”,伍子胥想要报复楚国,最终听从了曾经救过他的渔夫的劝阻而放弃报复,这是伍子胥在践行对渔夫的江湖恩义;
“吾前获功,后遇戮,非吾智衰,先遇阖闾,后遭夫差也。胥闻事君犹事父也,爱同也,严等也。太古以来,未尝见人君亏恩,为臣报仇也。臣获大誉,功名显著,胥知分数,终于不去。先君之功,且犹难忘,吾愿腐发弊齿,何去之有”,伍子胥感念吴王阖闾厚恩,明知会死仍不离开吴国,这是伍子胥行君臣之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从前吴王阖闾刚得到伍子胥时,真心诚意地敬重他,尊为上客,说:“圣人能够前知千年,后测万代。我想深入地请教一下我们吴国的情况,世世代代如此昏暗不振,莫非已经衰微到极点了吗?你见识精深,我正专心听着,你说说自己的看法。”伍子胥不置可否,没有回答。吴王说:“你明说吧。”伍子面说:“我担心讲得不清楚,因此而获罪。”吴王说:“希望你全部讲出来,我要测试一下你是不是正直之士。仁者以仁爱为乐,智者好出谋划策,真正执礼通学的人能够探索幽深隐约的道理。你要把一切清楚地告诉我。”伍子胥说:“这个问题是很难回答。吴国大概不能长久存在,大王还是充分认识(考虑)到这一点,在国家长存时不要忘记倾覆的危险,在安定的环境里不要忘记将有灭亡的危险。我刚来到吴国,就看出了吴国衰亡的征兆。吴国在危难重重的关头是能够称霸于世的,但是,到了后代君主的手中,这霸业又会全部丧失。”吴王问:“凭什么这样说呢?”伍子胥回答说:“吴国后代的君王将会无道而亡,他只能生吃野禽之肉,最后坐以待毙。谄媚阿谀的小人,不久就会来到吴国。吴国兴亡的征兆,也各有明显的天象反映出来。”
吴国派遣伍子胥率领军队,去救助蔡国,打败了强大的楚国,用鞭子抽打楚平王的坟墓,吴国的军队占领了楚国都城后很久还不离开,想要报复楚国。楚国于是悬赏千金,征求使吴国撤兵的办法,但是没有人能够阻止伍子胥的报复行动。有一个乡野之人对伍子胥说:“可以停止报复了。我就是于斧渡口的那个渔夫,曾经在船里替你收拾茶水,打开饭篮请你充饥。”伍子胥才知道这是救过自己性命的渔夫,就撤兵返回吴国了、所以说无往不复,恩德要回报。渔夫的一句话,千金的悬赏就有了归宿,伍子胥也因此而撒兵返吴,离开了楚国。
伍子胥极其耿直,不与品行不正之人同流合污。他不惜性命直言进谏,效忠吴国。爱君如爱自己,担忧国家如关心自己的家庭。他是非登明心无所忌讳,敢于直言,死而后已,希望使吴王走上正道,但反而被疏远。谗佞小人挑拨离间,他将要被杀害。范蠡听到了这件事,认为伍子胥不懂得变通:“知道天命却不能把握,知道危险却不肯避开,这难道称得上聪明吗?”伍子胥听后感叹道:“我背叛楚国,身带武器逃离故国,按理说应该受到的惩罚不只是窘困潦倒。我在吴国先立功勋,后遭杀戮,这并非我的聪明才智衰退了,而是由于先前遇到的是阖闾,而后来侍奉的是夫差。我听说侍奉国君就好像侍奉父母,爱护与严格是相等的。从上古以来,从没有见过国君损伤自己的德行去为臣子报仇的。我获得了极大的声誉,功名显著,我知道自己的职分命运,因此最终没有离开吴国。先君阖闾的恩泽,至今犹且难忘,我情愿发烂齿毁,誓死效忠吴国,有什么理由离开吴国呢?范蠡只看到外表,并不了解我的内心。我现在虽然受屈含冤,至多也只不过是一死而已。”
子贡评论说:“伍子胥坚守忠信之道,死比生还贵重,范蠡明察凶吉的变化,终于离开越国,也获得了好的名声。只有文种留在越国被封为侯,却不懂得保持善终的道理。伍子胥与范蠡两人的德行可以并列,独有文种难显荣耀于后世。”范蠡的才智能力与伍子胥相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材料二:
不符合道义的话不说,不符合道义的事不做;话不随随便便而说,事也不随随便便而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寄左省杜拾遗【注】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注】拾遗:朝廷谏官,负责规劝天子改正过失。杜拾遗即杜甫。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铺写“丹陛”“紫微”“天仗”“御香”,似是炫耀朝官的荣华显贵,实则暗示朝官生活的死板。
B. 颔联写朝堂活动只用“入”与“归”,透露了朝廷公务的空虚无聊,令立志建功的诗人感到厌倦。
C. “青云”“鸟飞”隐喻飞黄腾达者,诗人感慨朝中奸佞小人像鸟飞青云一样轻易地取得高官厚禄。
D. 本诗对仗极为工整。诗歌前三联都对仗,首联和颈联不但词性相同,而且连颜色词也相互对应。
16. 有人评价此诗“曲折隐晦,绵里藏针,有寻思不尽之妙”,请简要赏析尾联蕴含的“不尽之妙”。
【答案】
15. C
16. ①表面是说皇上圣明,国无弊端,谏官已无事可干,赞扬盛世清平。
②实际是讽刺皇上自诩英明,拒绝纳谏,以致群臣缄口。
③体现了对朝政的隐忧和自身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诗人感慨朝中奸佞小人像鸟飞青云一样轻易地取得高官厚禄”错误。诗人抬头望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是因为朝中为官的生活十分死板无聊,而且当时正百废待兴,诗人对这样的日子感到厌倦。诗句抒发了诗人对时事和身世的无限感慨。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的诗意:圣明的朝堂大概没有错事,规谏皇帝的奏章日渐稀疏。皇上圣明,国无弊端,谏官已无事可干,似乎是赞扬盛世清平。
有人说这两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这样,诗人就不必“悲花落”、“羡鸟飞”,甚至愁生白发。这“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是诗人故作反语,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这句话既是讽刺,也是揭露,讽刺皇上自诩英明,拒绝纳谏,以致群臣缄口。
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也体现了对朝政的隐忧。尾联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专一;与之相反的是螃蟹心浮气躁,以致“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和“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3)《琵琶行》中白居易用生动的比喻来写无形的音乐,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显,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
【答案】
(1)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3)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蟹”“跪”“螯”“鳝”“霓”“风”“瑟”“鸾”“嘈”。

上一页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