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
导航

衡阳市衡南县2024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3-10-10
衡阳市衡南县2024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宋韵"是继唐代之后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李泽厚说:"宋代是以"郁郁乎文哉'著称的,它大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时期。""宋韵"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在审美观念方面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是走向成熟的标志。在"两宋"时期,"美"不仅体现为艺术审美,也有生活审美。美的"生活"不仅在"别处",在艺术之中,而且也在"此处",在日常生活之中。"宋韵"所概括的审美风格和情趣,是艺术和生活的统一,也是"雅"和"俗"的统一。一味强调"宋韵"中高雅精致的一面,忽略其生动鲜活、富有生活意趣的一面,尤其是在代指通俗文化和社会生活时,显然不够全面。例如两宋时期的话本小说、戏剧等,它们也属于"宋韵"的有机构成部分。
②讨论北宋的"宋韵"和南宋的"宋韵"时,既要注意到它们的共同点﹣﹣如都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感色彩等,更要注意其不同点以及各自与时代、社会和地域文化的关系。导致两宋时期"宋韵"文化差异,除却政治经济因素影响外,所在地域文化的差异恐怕是重要因素。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指出:"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仅就南宋的"宋韵"而言,较之北宋最明显的不同恐怕就是在审美情趣上更追求精致、细腻和含蓄、内敛,在艺术创作构思方面则有意无意忽略整体而重视局部、重视细节。绘画上马远被称为"马一角"即为明证,马远与范宽的区别,不在于绘画技艺方面,而是在画的布局和整体格局及气势上。至于文学中的婉约一派至南宋在审美风格上则更具阴柔意味,甚至走向消极、颓废。
③至于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外乎外部原因和内部因素两大方面。
④外部原因,除却显而易见的最高统治者统治能力低下、南宋政治军事方面更加赢弱外,当与临安所在之江南文化和"两浙"文化有关。如果说北宋首都所在地汴京属于中原文化圈,属于内陆文化;则临安显然属于这一文化圈的边缘并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系统即江南文化,这一地域文化的整体特点就是"水"文化,也是主情、尚文的文化。相对于内陆文化,江南因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受儒家影响要比中原小一些,在文化个性上也就更为自由、活跃。此外佛教、道教在此传播也更为广泛。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伴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上至君主大臣下至一般士人,都较多沉溺于山水而又感怀故国,其审美趣味自然多偏于惆怅多情的"浅吟低唱",而南方特有的气候和秀丽自然风景又强化了这一点。就南宋时期的"宋韵"而言,不仅较之北宋时期显然更多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某种程度上对传统文化中"雅"文化的承继也更加突出。同时,由于市民阶层的产生和都市经济的发展,也受到通俗文化和通俗文学的影响,在追求雅致、精致美学趣味的同时也兼顾了雅俗共赏,这在南宋的话本小说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
⑤历史充满吊诡,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一直较为赢弱直至走向灭亡的宋朝,反而在文学艺术、文化和学术领域达到高峰,也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的名言:"关于艺术,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如果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对"美"有特殊认知和感受力的民族,则正是在宋代,中华民族第一次在审美观的建构和审美趣味的成熟方面上升到崭新的高度﹣"韵"这一概念的被广泛运用就是一个标志。此外,中华民族对日常生活审美的建构和提高,也在两宋达到高峰并形成一种新的雅俗共赏的生活方式。由此可以认为,"宋韵"之所以产生于宋代而非其他朝代,既有历史的偶然,更有必然。
⑥在今天,我们弘扬"宋韵"文化,不能仅仅缅怀那一个逝去的时代及其美丽却哀婉的社会风貌,不能只是限于对"宋韵"的精致高雅给予赞美,而是必须从中寻找"宋韵"之所以为"有宋"之"韵"的根本所在,并且把其中那些过于阴柔、消极的成分剔除,而吸收那些健康且有生命力的成分并发扬光大。
(摘编自刘克敌《关于"宋韵"阐释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生活与艺术,是宋韵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宋人的生活美学和艺术风雅也确实赋予了宋韵以独特的气质。然而,如果要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特质,系统提炼其优秀文化元素,对宋韵文化还应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既不能局限于对"韵"字做狭义的字面理解,也不能不做辨析地将其等同于包罗万象、良莠并存的两宋文化。认识理解宋韵文化,需秉承实事求是、理性客观的认识态度,才能准确把握一个时代的历史"底盘",提升宋韵文化的基调和品质。
例如,关于宋朝文气,有文章认为宋廷"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文官制度,使得宋代文人有极高的待遇,两宋因之成为文人们"最好的时代"。两宋有北宋仁宗时期的"嘉裕之治",涌现出苏轼、程颢、张载等文化名人;南宋宋孝宗时期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生态,产生了朱熹、陆九渊、叶适等学术名家群体。然而,宋朝也不乏乌台诗案、庆元党禁等严酷文禁,兼有蔡京、秦桧等权相专权朝政,以致士气低落。
由此可见,唯有全面了解,客观分析、理性评价,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窥见"宋韵"全貌。
(摘编自陈野《追寻宋韵的历史深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宋韵"所概括的审美风格和情趣,是"雅"与"俗"的统一;"宋韵"的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审美观念的成熟。
B .两宋时期"宋韵"文化有共性,也有个性;而考察其差异的成因,则要从政治经济因素影响与所在地域文化差异等角度着眼。
C .相较于北宋,南宋时期的"宋韵"更多地融合了江南文化的特色,因此它对传统文化中的"雅"文化的传承相对而言更突出。
D .宋朝实施"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和采取文官制度,文人的待遇极高,涌现出苏轼、程颢、朱熹等文化名人或学术名家。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材料一援引李泽厚的论断,意在强调"宋韵"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援引刘师培的论断,论证了南宋"宋韵"的精细、内敛、阴柔。
B .两则材料都指出生活与艺术是宋韵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前者着重论说"宋韵"的代际差异与成因等,后者侧重论析认识"宋韵"的正确态度。 C .江南因其地理位置的关系,受儒家影响比较小,道家和佛家的传播更广,文化个性较为活跃,江南人士的审美情趣大多偏于惆怅多情。
D .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大与否,并非该时代文艺、文化和学术兴衰与否的决定因素,"宋韵"产生于宋代,是历史的偶然,更是历史的必然。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
A .宋代,随着饮茶之风日益普及,文人士大夫阶层以饮茶为荣、饮茶为乐,咏茶赞茶的作品屡见不鲜,题材丰富多彩。
B .宋代山水画注重人与景的统一、意与境的统一,从这些画作中看去,宋代的山水风光气象万千,宋人的生活趣味尽收眼底。
C .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诗人词家,万般思虑集于国恨家仇,悲愤沉郁,壮怀激烈,表达着对家国时局的关切之情。
D .宋朝是香文化发展鼎盛时期,香事已然完全日常化;朝廷通过对香料实行博买、禁椎,抬高国内香料价格,坐收其利。
4.如何正确对待"宋韵"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5.请结合材料,对下述现象加以简要评论。(6分)
根据北宋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王希孟作)改编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亮相虎年春晚舞台。在节目中,绿水青山化为曼妙的舞者,层峦叠嶂是高高的发髻与轻盈的身姿;行者樵夫渔父并怡然自得,垂钓、担柴、行旅与吟诵之中都透露着诗意与仙气。节目一经播放,各类社交媒体被迅速刷屏,获赞超过3亿。
(二)现代文阅读 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竹林斤澜
妈妈:
我回到了南方祖籍,您的老家。一路上,我都是说回老家、回老家。可是,越走近老家,倒越觉得新鲜。这里,山那么绿,水那么清,连吹来的风,都带有您说的那股清香味儿。我虽是"北方小老杆",倒觉得我真应该是这儿的人。
妈妈,在您的老家,在您参加革命的老地方,我十倍、百倍地想念您,希望听到您的好讯儿。我能为您做些什么呢?我想,只有把我见到的、想到的、听到的,原原本本全都告诉给您。
我到了公社。主任问我:回老家来干什么?我说上竹山。不想他"嗤"地一乐,什么也不言语。我脑子里立刻挂上一个问号:这个主任!怎么和老乡们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呢?妈妈,那些老人家倒是都还记得您的模样儿。见了我,抢着拉我到家里做客,竹子长竹子短地问个没完,真跟一盆火似的。
公社在街上,就是您常说的九节街。有楼的、没楼的木头房子,挤得不漏缝儿了,中间是一条竹竿般细长的街道。不多几步,不是一个石头牌坊,就是一个砖砌的门楼,好像竹竿上的一个个节。站在街上抬头一看:迎面是山,山上是齐簇簇的竹林。九节街呀,一节一节都映着青绿,青的山,绿的竹;一节一节都听见淙淙的流水声。要不是您早告诉过我那声音的来由,我准会当作小溪满街跑了。
青青竹色,淙淙水声,在您的记忆里,九节街是一首诗。在我看来,诗许是诗,不过还要慢慢体会。
溪当然是有的。南方的镇子,我看都是沿溪沿河盖起来的,溪上没桥,有一个个石头墩子。我早知道:这叫"丁步"。哪怕淘气的溪水扑上墩子,翻着跟斗,哪怕挑着两座山似的柴草,人们还是一步步踩着它走过溪去,跟走平地一样。
我又惊又喜上了"丁步"。非常可能:小溪瞧出了"老杆"模样。起先,龇牙咧嘴地逗我,走到中间长劲了,往我脚脖子上缠,还推我的脚丫呢!妈妈,这时,我听见多少年前,你预先存在我耳朵里的话了:"管它做什么?你走你的。"
我走我的。过了小溪,我上了山坡。不知不觉间,身边全是竹子了。忽然,我站在一个山谷中间了。
这山谷,真像一口尖底铁锅:团团转转,锅沿锅底,严严密密长满了绿毛﹣﹣那是竹子。刹那间,我感到静得出奇。左右一看,一个人也没有,不是还有一个我吗?可这个我,也像成了绿毛毛中间的一个影子。我脚边,有烧焦了的竹枝,还冒着一丝一缕的青烟。青烟做了个表情,表示刚刚还有人在这里待过,热了热吃的喝的。这里并不是人迹不到的地方,我也就坐了下来。
我看着对面的山梁,那里明亮的阳光,照得竹林仿佛刷了层金。那阳光,一动不动站定了,站在那里做起梦来了。
它做梦,我怎么心慌起来?好像忘了一件什么事情,可又想不清楚。
我的眼睛往下出溜,竹林渐渐绿得翠了,绿得深了,绿得郁郁沉沉了。有黑色的,不是烟不是雾,在那里盘旋。
它盘旋,我怎么心疼起来?好像裂了缝。是林子裂了缝,还是我裂了缝?反正裂缝里,盘旋着早已忘记了的生活;是童年?是那"混沌"岁月?是做着妈妈小尾巴的时候?
那山谷的尖底,那最深最远的一小块地方,却是阳光明亮,清澈如水。仿佛往一口深井里探看,井底下清清的水里,出现了自己的影子。好像另一个自己,在另一个世界……
一个思想蒙头盖脸,从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钻了出来。我的心陡地扑腾扑腾:
"这地方我来过。"
可是,另一个思想又紧追着上来。
"不可能,不可能!我是北方长大的。"
"来过来过,很久很久了,给忘了忘了!"
"不能不能,神经病神经病!"
忽然——
叽啾啾,叽啾啾,叽啾叽啾,啾啾啾……
一声比一声紧急,一声比一声欢快。这是一只鸟,从竹林里仰天箭一般射出来,直上天空。到了半天空,摊开翅膀,放开嗓子,又是一声声:"叽﹣﹣啾啾,叽﹣啾啾……"
它有使不尽的气力,它有说不尽的欢喜。我知道,这是叫天子。我敢肯定:在北方我没听见过。我也敢明确:在我的记忆里,这叫声是熟悉的。
我闭上眼睛,心想:"如果右边山腰,有一条小路呢?……"
我睁大眼睛投向右边:山腰那里,莽苍苍的竹林那里,果真,有一条腰带般的小路!
我的手脚绵软,大约是扶着竹子站起来的。我走上了那条小路,心想:"如果绕过一个山坳……如果过了潭,有一座茅屋……"
我跑起来了,跑得不稳,可又跑得很快。好像不是我自己在跑,有谁推着推着,推着我呀!
果然,顺着小路,来到了坳口,我眼睁睁看见了一座茅屋,毛蓬蓬地蹲在坳里边。茅屋后身,沿着坡,横着架着劈成两半的竹竿,山泉顺竹竿淙淙地唱着跑着。九节街上,就是这么淙淙的。
竹竿连着竹竿,顺着连接的竹竿,我看见了一个小伙……
妈妈,我喘着气,差点儿瘫在那儿了!
亲爱的妈妈,您说过我,说话爱夸张。也许,像我这样的女孩子,都会有点言过其实的毛病?现在我在写信。您要相信:我已经冷静下来了。我说的不是一个梦,更不是神经出毛病。是从小您给我说的您的故事,您给我说的爸爸的故事,揉在我的心里,渗在我的血液里了。
妈妈,想当年水潭旁边的小伙,您说得多么离奇呀。要有可能,我还想再听一遍。
(有删改)
[注]①本文为书信体小说。②竹子:写信人"我"的妈妈的名字,"我"是她的女儿竹花。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我"回到了南方祖籍﹣﹣妈妈的老家,这里是当年妈妈参加革命的地方,青山绿竹,风景如诗,乡民热情、好客。
B .竹山、九节街、木头房子、石头牌坊、丁步等意象组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空间环境,旨在突出当地的闭塞、落后。
C .走丁步,过小溪,上山坡,入山谷,到坳口,"我"一路走走停停,见闻感想新鲜奇异,写出"我"孩童的幼稚。
D ."我"写信告诉妈妈"我"上竹山赏景寻旧、遇见小伙的见闻感受,但是"我"自觉未能充分表达出来,因而感到歉疚。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中画横线句子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九节街风景,绘色摹声,凸显九节街的盎然诗意,洋溢着欣悦之情。
B ."呲牙咧嘴""逗""缠""推"等字词,把小溪当作淘气的孩子来写,比拟形象生动,突出"我"的惊喜之意。
C .文中描写"我"置身山谷中的所见所感,连续使用多个疑问句,凸显那"早已忘记了的生活"给予"我"的影响。
D ."我"在山谷中感到自己脑里有两个思想在争执,这部分对话描写,突出作为女孩子的"我"好幻想、懵懂无知的特点。
8.有评论指出,林斤澜小说常给读者以"尚奇求异"的审美情趣。试以本文为例,简要分析。(4分)
9.茅盾曾在《读书杂记》中说:"林斤澜有他自己的风格。这风格表现在炼字、造句上,也表现在结构上。"假如要从"炼字、造句"角度,就《竹》的语言风格写一篇文学短评,请列出评论提纲。(6分)

    下一页



位置:主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 古诗词 wap.exam5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