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制是周礼的重要内容”阅读答案
时间:2017-08-22
税制是周礼的重要内容。礼确立一定特权,更限制特权的扩张,所以叫“制”。西周的什一而税,东周礼制被诸侯破坏后就不断被改革加税,这是一个王朝腐敗没落的必然趋势。古人早看出“靡不有初(政权无不有善始),鲜克有终(少能保持到善终〉”。 (《诗•大雅•,荡》)创业初主,多不敢轻视民生,尚能省政宽民,什一而足。嗣后享成之君及其权责集团,生来就是奴役人民,一代骄奢于一代,上行下效,挥霍无度,机构不断臃肿,“国用”老嫌不足,贪欲总是超前膨胀,故君臣不断策划改制加税。
早在哀公百年前的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就以“国用不足”为由改什一为什二,孔子在《春秋》中书田:“初税亩。”《左传》云:‘‘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周礼:百亩粮田以十分之一为公田,藉(借)助民力代种,所出谷物交公,国用量入为出,不超过此数a其余十分之九分配給农民自种自收,不再征税,是为周礼“取民什一”。宣公的“初税亩”,是除原有的什一税而外,“又履(步量面积)其余亩(原来不税的十之九私田),复十取一”(《左传》杜预注)。公田已什一,又加收私田的什一,总计什二矣。由于是首次对农民私田丈量征税,故名“初税亩”,为孔子所讥。
后来年饥乏食,哀公已享取民什二之用,还说:“二,吾犹不足!”要求饥民百姓再“为君分忧”。有若一语喝破千古剥削者的无限贪婪:“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所以有若之对,语若傲君,实出于不忍见饥民转死沟壑之惨象也,这话在后人听来,够惊世骇俗的了。而在春秋时代,乃是公论正理。
孔子有过十分贴切而精彩的论述职: “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礼记•缁衣》)世间事,要对立双方统一认识,很难,最难莫过君对民,故须辅谏匡君、使君守礼,使对立趋于中和。关键在为君之道,“既为君,尽君道”。君道不明,由贪欲昧心;诫贪应知足,足不足靠人君与百姓比而后知。故智者出而以“知足”教世:“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失去味觉),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行为有害)。”
(《道德 经》第十二章>都是名言至理。
释道二家都教世人知足荚贪,而世之贵人总嫌权不大、富人从不厌财多,罕能知足不贪;倒是贫践众生,生已不足而自成知足,永远过不上人的日子。富责过足而鼓励党取,百妓不足而功慰知足,只能加深人间不平。故任何思想都只宜作思考利器,不可作唯一口号刮风。有子教哀公与百姓比足与不足,老子言“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才抓住事情的实质。人法天,责在取法“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财政决策,必须先分清哀公与百姓究竞谁更不足,政策当孰补孰损,方能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势恶道”。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礼,其全称是周代礼制,它具有双重而又辩证的功能.既是对贵族享有一定特权的—种保障,更是对特权过分膨胀的一种限制。
B.税制属于礼制范畴,在西周时期税额是十分取一,这个能够宽民、比较节制的数额反映出周王朝缔造者对民众的惧重态度。
C.周王朝的后嗣君王迫于财政不足的压力,总是揣摩着如何增加税收,财政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他们不知政权来之不易。
D.初税亩是不符合周礼的,按照周礼.国君只能借助民力耕种公田,而在公元前6世纪却对民众的私田进行粗暴的征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若的回答,虽然有对君主做慢的嫌疑,但其根本动机,却是对饥民的一片仁爱,实际上是为民请命的壮举。
B.孔子把民比作心脏,把君比作躯体,把君民看作统一体,不过这个精彩的比喻只是理论状态,现实中君民关系多是难以调和的3
C.老子极力陈述色、音、味、狩猎、珍宝对人生理、心理以及行动的摧伤与狀害,意在告诫人要克己寡欲,可谓人生之大道。
D.老子的知*足学说有深刻的救世情怀,因为一旦君主富厚其生,那么民众就会深受剥削,进而轻生敢为,社会就会不安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税亩这项新政为孔子所大不许,因为它“损不足以奉有余”,加重民众的负担,这体现了儒家重民的思想。
B.君民关系趋于中和,关键在于为君之道,君上不要因贪欲蒙蔽自己的心志,因为利令智昏,君上智昏,天下昏暗。
C.权要富豪仍觉得权势不够充裕,于是进一步侵损本已贫贱的民众以自肥,这是人世丑恶的规则,是违背大自然运行规律的。
D.统治者大富大贵仍被鼓励竞取,百姓又卑又乏却被劝说安分知足,人间不平更为加剧,这是佛老思想本身造成的。
参考答案
1.C
2.B
3.D
早在哀公百年前的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就以“国用不足”为由改什一为什二,孔子在《春秋》中书田:“初税亩。”《左传》云:‘‘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藉,以丰财也。”周礼:百亩粮田以十分之一为公田,藉(借)助民力代种,所出谷物交公,国用量入为出,不超过此数a其余十分之九分配給农民自种自收,不再征税,是为周礼“取民什一”。宣公的“初税亩”,是除原有的什一税而外,“又履(步量面积)其余亩(原来不税的十之九私田),复十取一”(《左传》杜预注)。公田已什一,又加收私田的什一,总计什二矣。由于是首次对农民私田丈量征税,故名“初税亩”,为孔子所讥。
后来年饥乏食,哀公已享取民什二之用,还说:“二,吾犹不足!”要求饥民百姓再“为君分忧”。有若一语喝破千古剥削者的无限贪婪:“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所以有若之对,语若傲君,实出于不忍见饥民转死沟壑之惨象也,这话在后人听来,够惊世骇俗的了。而在春秋时代,乃是公论正理。
孔子有过十分贴切而精彩的论述职: “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礼记•缁衣》)世间事,要对立双方统一认识,很难,最难莫过君对民,故须辅谏匡君、使君守礼,使对立趋于中和。关键在为君之道,“既为君,尽君道”。君道不明,由贪欲昧心;诫贪应知足,足不足靠人君与百姓比而后知。故智者出而以“知足”教世:“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失去味觉),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行为有害)。”
(《道德 经》第十二章>都是名言至理。
释道二家都教世人知足荚贪,而世之贵人总嫌权不大、富人从不厌财多,罕能知足不贪;倒是贫践众生,生已不足而自成知足,永远过不上人的日子。富责过足而鼓励党取,百妓不足而功慰知足,只能加深人间不平。故任何思想都只宜作思考利器,不可作唯一口号刮风。有子教哀公与百姓比足与不足,老子言“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才抓住事情的实质。人法天,责在取法“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财政决策,必须先分清哀公与百姓究竞谁更不足,政策当孰补孰损,方能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势恶道”。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礼,其全称是周代礼制,它具有双重而又辩证的功能.既是对贵族享有一定特权的—种保障,更是对特权过分膨胀的一种限制。
B.税制属于礼制范畴,在西周时期税额是十分取一,这个能够宽民、比较节制的数额反映出周王朝缔造者对民众的惧重态度。
C.周王朝的后嗣君王迫于财政不足的压力,总是揣摩着如何增加税收,财政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他们不知政权来之不易。
D.初税亩是不符合周礼的,按照周礼.国君只能借助民力耕种公田,而在公元前6世纪却对民众的私田进行粗暴的征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若的回答,虽然有对君主做慢的嫌疑,但其根本动机,却是对饥民的一片仁爱,实际上是为民请命的壮举。
B.孔子把民比作心脏,把君比作躯体,把君民看作统一体,不过这个精彩的比喻只是理论状态,现实中君民关系多是难以调和的3
C.老子极力陈述色、音、味、狩猎、珍宝对人生理、心理以及行动的摧伤与狀害,意在告诫人要克己寡欲,可谓人生之大道。
D.老子的知*足学说有深刻的救世情怀,因为一旦君主富厚其生,那么民众就会深受剥削,进而轻生敢为,社会就会不安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税亩这项新政为孔子所大不许,因为它“损不足以奉有余”,加重民众的负担,这体现了儒家重民的思想。
B.君民关系趋于中和,关键在于为君之道,君上不要因贪欲蒙蔽自己的心志,因为利令智昏,君上智昏,天下昏暗。
C.权要富豪仍觉得权势不够充裕,于是进一步侵损本已贫贱的民众以自肥,这是人世丑恶的规则,是违背大自然运行规律的。
D.统治者大富大贵仍被鼓励竞取,百姓又卑又乏却被劝说安分知足,人间不平更为加剧,这是佛老思想本身造成的。
参考答案
1.C
2.B
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