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晓龙《冬与狮》阅读答案
时间:2022-01-14
冬与狮(节选)
兰晓龙
晚上,队伍来到鸭绿江大桥。
几千个脚步在轻微而又震撼地齐响,几千支枪械在几千个肩膀上往一致的方向晃动,几千个均匀有力的呼吸在夜色中荡漾。
前边是高耸的钢梁,这支队伍的先头已经踏上桥梁。
但是万里像快溺死一般使劲吸进空气,身处其中的方队在他眼中已经成了旋转的重影。近半负荷已经分散到了梅生的车上,可他哪经历过行军?
平河:“看月亮。”
万里麻木地看月亮,被汗渍成一团的黄色:“干吗?”
余从戎:“想你哥,想爸妈,哪怕你那只屎壳郎。反正别总惦着腰腿上痛得想割掉的那几块肉。乖乖,这背包绳,要做吊颈鬼吗?”平河帮他扯松胸颈上的五花大绑,垫了块毛巾。
于是万里的世界恢复了原本该有的样子:几千个脚步并未刻意整齐,但是绝对划一;几千个呼吸匀净得让万里安宁,应和着脚下钢盘水泥的轻微震颤;千里背着全连仅此一支的PPSH-41冲锋枪走在队伍侧前;钢梁外是皎洁的月亮和蓝黑色的夜云。
万里:“鸟。”
余从戎:“哪有?小万里又说胡话了。”
平河张望万里看的那个方向,然后很生硬地答:“B-29轰炸机。”他可能还在后悔,因为他平时的表现绝不像有这份辨识能力,但他不是第一个发现的,防空号已经在很远的地方吹响,再被各单位主官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传达,譬如七连就被千里的铜哨和梅生的口令双重传达。
梅生:“熄灭灯火。急速前进。”
火把和数量稀少的电筒全部熄灭。呼吸和钢梁水泥的震颤都剧烈起来,包括七连在内的整支部队仍保持着队形,以队列允许的最快速度冲刺行军。这不是亡命,要疏散你也得过桥再说,而一窝蜂撒丫子,效率绝不如此时的有序。
这并不是短程。刚调匀的呼吸又混乱不堪,万里跑得眼里充血,但忽然又松快了些:余从戎和平河一人一只手,拖着他。
然后来自空中的引擎轰鸣声把呼吸和脚步声都淹没了。这不是一两架飞机,也不仅是B-29,而是包括护航机、战斗攻击机和轰炸机在内的一个完整机群,黯淡的云层中那些远程轰炸机若隐若现,因为速度缓慢又体形巨大,它们不像在飞行,倒确如其名——漂浮的空中堡垒。
迟缓又尖锐的呼啸又压倒了引擎,然后是压倒一切的爆炸。队列仍保持着,在比桥面高出两三倍的水墙中奔跑,水平投弹就是一整串地犁地,所以很快就犁到了他们正奔向的桥头,那是天崩地裂的土浪和火山,从万里的角度看,云几无间隙,所以他的感觉是整支部队正在奔向必死之地。
平河:“余从戎!”余从戎:“明白。”
万里还没搞清明白啥就被放翻了,身上的负荷全被余从戎卸走,而他稀里糊涂上了平河的肩——敢情是嫌他太慢。
于是平河一肩机枪一肩万里地开始奔跑,万里也换了个角度看七连向着爆炸狂奔。有人被弹片击中,倒下,但立刻就被战友架起来,狂奔。
终于来到了鸭绿江大桥靠近朝鲜的一侧。部队在挨炸,绝非那种鬼哭狼嚎似的挨炸:他们冲出桥头,就立刻分散往两翼,不阻止后边友军的道路,并且连疏散都保持了队形。有白布的拽出来蒙上,就势让自己没入斑驳的雪地,没白布的则伏倒在斑驳的土地上——干沟里、丘陵间、焦树桩旁。
平河在奔跑,万里在他肩上颠簸,在颠簸中呆呆看着眼前的残垣:曾经是伴江伴桥的聚居之地,现在则是被炸了一遍又一遍的残垣,犹如月球的表面。
然后他被扔了下来,扔在雷公旁边——雷公正在掏出一块白布。
雷公:“谢了啊。”
平河摇摇头,走两步就瘫在路沟里捯气儿去了,全副武装加扛个人跑了小一里,他也够受的。
雷公:“趴近点!莫嫌老来丑——这破布盖不住两个人!”
万里开始尖叫。
雷公:“爆炸。好好看爆炸。炮排的人最该提防的就是爆炸。我都不敢让你碰能炸的东西。”
万里不叫了,呆呆看着,理智尚存但手脚瘫软,雷公只好自己趴在他身上,然后一块布罩住两个人。
炸弹还在连三接四,但居然显得很安静,因为被炸得沉静之极。
甚至连钢铁与火焰之中的死亡都是沉静的,没有惨叫,只有安静的牺牲。
雷公忽然开始乐:“像不像怕鬼的小孩缩在被窝里?”
是挺像。不论是他的玩笑还是周围人的表现都让万里也慢慢安静下来,而炸弹的落点也逐渐稀疏,远去。
各单位主官第一拨起身,“清点伤亡”“卫生员”的声音此起彼伏,团部的骑马传令兵在硝烟烈火中驰骋传令。
那匹马急驰而来,几乎踏到了白布下的万里。雷公蹦起来一拳砸在了马脸上。
小传令兵费劲勒住长嘶而立的马:“第七穿插连,敌空袭猛烈,现决定化整为零,以营以下规模行动为要。你部可穿插狼牙山脉,抵达长津湖战区,再行集结!这是地图!”
千里接住了小传令兵递过来的信封:“七连明白。”
万里看到,传令兵的小脸上绷着几千人大团的严肃,顿生同龄人的亲近之心,可对方已风驰电掣而去。
千里打开信封,一张书面命令,与传令兵口头传达的无异,一张大比例地图,千里也在看着那里,最不愿意看到又不可能不看到的部分。命令已经看完,看痕迹多半是从课本上撕下来的。梅生也在看,脸比千里还黑。
千里:“第七穿插连!集合!”
【注】伍万里是刚刚入伍的志愿军战士,伍千里是他的哥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夜晚、雪地、过桥、轰炸等要素构成了艰险的行军环境,烘托了战士们的勇武与不屈。
B.平河与余从戎仅通过一呼一应,就明白了对方意图,可见帮助万里是二人的主要任务。
C.部队冲出桥头后,向两翼分散,并且都保持了队形,说明这支队伍临危不乱、骁勇善战。
D.面对敌军的轰炸,万里开始感到十分恐惧,经过雷公的安抚,他内心逐渐变得安静淡然。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二段反复使用“几千”这一词语进行修饰,凸显了志愿军队伍的阵容整齐、威武雄壮,也易于表现战士们纪律严明、士气高昂。
B.小说在刻画万里的形象时,分别用“汗渍成一团的黄色”的月亮、“皎洁的月亮”含蓄地表现了他在行军途中前后不同的状态和心理。
C.小说借助“漂浮的空中堡垒”“一整串地犁地”“天崩地裂的土浪和火山”等比喻描绘敌机轰炸的场景,使读者对战争的感受更真切。
D.小说中的小传令兵口头传达命令时,言简意赅,语气坚定,这样的语言既符合小传令兵的身份和年龄,又强化了大战之前的紧张气氛。
8.文中画线句子从万里的视角描写战争场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4分)
9.节选的这部分文字,塑造了志愿军战士的群体形象。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6.A(B项“帮助万里是二人的主要任务”错误。C项“骁勇善战”错误。D项“淡然”错误。)
7.D(符合小传令兵的年龄的说法牵强)
8.①便于展现万里在战争环境中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过程,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②从新兵万里的视角描写战争场景,更易于使读者感受到战争的真实和残酷;表现战友们英勇无畏、敢于牺牲的精神。(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在有限的篇幅内,塑造了万里、千里、平河、余从戎、雷公等众多志愿军战士的形象;②通过战士们的表现,呈现出战争的宏大场面,营造出紧张残酷的氛围;③集中表现了战士们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战斗意志,和患难与共、生死相助的战友情谊。(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兰晓龙
晚上,队伍来到鸭绿江大桥。
几千个脚步在轻微而又震撼地齐响,几千支枪械在几千个肩膀上往一致的方向晃动,几千个均匀有力的呼吸在夜色中荡漾。
前边是高耸的钢梁,这支队伍的先头已经踏上桥梁。
但是万里像快溺死一般使劲吸进空气,身处其中的方队在他眼中已经成了旋转的重影。近半负荷已经分散到了梅生的车上,可他哪经历过行军?
平河:“看月亮。”
万里麻木地看月亮,被汗渍成一团的黄色:“干吗?”
余从戎:“想你哥,想爸妈,哪怕你那只屎壳郎。反正别总惦着腰腿上痛得想割掉的那几块肉。乖乖,这背包绳,要做吊颈鬼吗?”平河帮他扯松胸颈上的五花大绑,垫了块毛巾。
于是万里的世界恢复了原本该有的样子:几千个脚步并未刻意整齐,但是绝对划一;几千个呼吸匀净得让万里安宁,应和着脚下钢盘水泥的轻微震颤;千里背着全连仅此一支的PPSH-41冲锋枪走在队伍侧前;钢梁外是皎洁的月亮和蓝黑色的夜云。
万里:“鸟。”
余从戎:“哪有?小万里又说胡话了。”
平河张望万里看的那个方向,然后很生硬地答:“B-29轰炸机。”他可能还在后悔,因为他平时的表现绝不像有这份辨识能力,但他不是第一个发现的,防空号已经在很远的地方吹响,再被各单位主官用各自不同的方式传达,譬如七连就被千里的铜哨和梅生的口令双重传达。
梅生:“熄灭灯火。急速前进。”
火把和数量稀少的电筒全部熄灭。呼吸和钢梁水泥的震颤都剧烈起来,包括七连在内的整支部队仍保持着队形,以队列允许的最快速度冲刺行军。这不是亡命,要疏散你也得过桥再说,而一窝蜂撒丫子,效率绝不如此时的有序。
这并不是短程。刚调匀的呼吸又混乱不堪,万里跑得眼里充血,但忽然又松快了些:余从戎和平河一人一只手,拖着他。
然后来自空中的引擎轰鸣声把呼吸和脚步声都淹没了。这不是一两架飞机,也不仅是B-29,而是包括护航机、战斗攻击机和轰炸机在内的一个完整机群,黯淡的云层中那些远程轰炸机若隐若现,因为速度缓慢又体形巨大,它们不像在飞行,倒确如其名——漂浮的空中堡垒。
迟缓又尖锐的呼啸又压倒了引擎,然后是压倒一切的爆炸。队列仍保持着,在比桥面高出两三倍的水墙中奔跑,水平投弹就是一整串地犁地,所以很快就犁到了他们正奔向的桥头,那是天崩地裂的土浪和火山,从万里的角度看,云几无间隙,所以他的感觉是整支部队正在奔向必死之地。
平河:“余从戎!”余从戎:“明白。”
万里还没搞清明白啥就被放翻了,身上的负荷全被余从戎卸走,而他稀里糊涂上了平河的肩——敢情是嫌他太慢。
于是平河一肩机枪一肩万里地开始奔跑,万里也换了个角度看七连向着爆炸狂奔。有人被弹片击中,倒下,但立刻就被战友架起来,狂奔。
终于来到了鸭绿江大桥靠近朝鲜的一侧。部队在挨炸,绝非那种鬼哭狼嚎似的挨炸:他们冲出桥头,就立刻分散往两翼,不阻止后边友军的道路,并且连疏散都保持了队形。有白布的拽出来蒙上,就势让自己没入斑驳的雪地,没白布的则伏倒在斑驳的土地上——干沟里、丘陵间、焦树桩旁。
平河在奔跑,万里在他肩上颠簸,在颠簸中呆呆看着眼前的残垣:曾经是伴江伴桥的聚居之地,现在则是被炸了一遍又一遍的残垣,犹如月球的表面。
然后他被扔了下来,扔在雷公旁边——雷公正在掏出一块白布。
雷公:“谢了啊。”
平河摇摇头,走两步就瘫在路沟里捯气儿去了,全副武装加扛个人跑了小一里,他也够受的。
雷公:“趴近点!莫嫌老来丑——这破布盖不住两个人!”
万里开始尖叫。
雷公:“爆炸。好好看爆炸。炮排的人最该提防的就是爆炸。我都不敢让你碰能炸的东西。”
万里不叫了,呆呆看着,理智尚存但手脚瘫软,雷公只好自己趴在他身上,然后一块布罩住两个人。
炸弹还在连三接四,但居然显得很安静,因为被炸得沉静之极。
甚至连钢铁与火焰之中的死亡都是沉静的,没有惨叫,只有安静的牺牲。
雷公忽然开始乐:“像不像怕鬼的小孩缩在被窝里?”
是挺像。不论是他的玩笑还是周围人的表现都让万里也慢慢安静下来,而炸弹的落点也逐渐稀疏,远去。
各单位主官第一拨起身,“清点伤亡”“卫生员”的声音此起彼伏,团部的骑马传令兵在硝烟烈火中驰骋传令。
那匹马急驰而来,几乎踏到了白布下的万里。雷公蹦起来一拳砸在了马脸上。
小传令兵费劲勒住长嘶而立的马:“第七穿插连,敌空袭猛烈,现决定化整为零,以营以下规模行动为要。你部可穿插狼牙山脉,抵达长津湖战区,再行集结!这是地图!”
千里接住了小传令兵递过来的信封:“七连明白。”
万里看到,传令兵的小脸上绷着几千人大团的严肃,顿生同龄人的亲近之心,可对方已风驰电掣而去。
千里打开信封,一张书面命令,与传令兵口头传达的无异,一张大比例地图,千里也在看着那里,最不愿意看到又不可能不看到的部分。命令已经看完,看痕迹多半是从课本上撕下来的。梅生也在看,脸比千里还黑。
千里:“第七穿插连!集合!”
【注】伍万里是刚刚入伍的志愿军战士,伍千里是他的哥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夜晚、雪地、过桥、轰炸等要素构成了艰险的行军环境,烘托了战士们的勇武与不屈。
B.平河与余从戎仅通过一呼一应,就明白了对方意图,可见帮助万里是二人的主要任务。
C.部队冲出桥头后,向两翼分散,并且都保持了队形,说明这支队伍临危不乱、骁勇善战。
D.面对敌军的轰炸,万里开始感到十分恐惧,经过雷公的安抚,他内心逐渐变得安静淡然。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第二段反复使用“几千”这一词语进行修饰,凸显了志愿军队伍的阵容整齐、威武雄壮,也易于表现战士们纪律严明、士气高昂。
B.小说在刻画万里的形象时,分别用“汗渍成一团的黄色”的月亮、“皎洁的月亮”含蓄地表现了他在行军途中前后不同的状态和心理。
C.小说借助“漂浮的空中堡垒”“一整串地犁地”“天崩地裂的土浪和火山”等比喻描绘敌机轰炸的场景,使读者对战争的感受更真切。
D.小说中的小传令兵口头传达命令时,言简意赅,语气坚定,这样的语言既符合小传令兵的身份和年龄,又强化了大战之前的紧张气氛。
8.文中画线句子从万里的视角描写战争场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4分)
9.节选的这部分文字,塑造了志愿军战士的群体形象。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6.A(B项“帮助万里是二人的主要任务”错误。C项“骁勇善战”错误。D项“淡然”错误。)
7.D(符合小传令兵的年龄的说法牵强)
8.①便于展现万里在战争环境中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过程,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②从新兵万里的视角描写战争场景,更易于使读者感受到战争的真实和残酷;表现战友们英勇无畏、敢于牺牲的精神。(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9.①在有限的篇幅内,塑造了万里、千里、平河、余从戎、雷公等众多志愿军战士的形象;②通过战士们的表现,呈现出战争的宏大场面,营造出紧张残酷的氛围;③集中表现了战士们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战斗意志,和患难与共、生死相助的战友情谊。(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