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太湖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四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19-06-05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时廷臣多上章讦人罪。诲言:“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暖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枢密副使程戡结贵幸,致位政地,诲疏其过,以宣徽使判延州。复上言:“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当得也。”兖国公主薄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
英宗不豫。诲请皇太后日命大臣一员,与准阳王视进药饵。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数问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诲上两宫书,开陈大义,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太后归政,诲言于帝曰:“后辅政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遵论守忠平生罪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
神宗立。拜御史中丞。王安石执政,时多谓得人。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遂上疏曰:“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帝方注倚安石,还其章。诲求去,乃出诲知邓州。诲之将有言也,司马光劝止之。
诲三居言责,皆以弹奏大臣而去,一时推其鲠直。居病因,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既革,司马光往省之,至则目已瞑。闻光哭,蹶然而起,张目强视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光曰:“更有以见属乎?”曰:“无有。”遂卒,年五十八,海内闻者痛惜之。诏赠通议大夫。
(节选自《宋史》)
【注】革:通“亟”,病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季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B. 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C. 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D. 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登第,就是登进士第,或者是进士及第,指的是考中进士。
B. 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C. 两宫,指太后和皇帝或皇帝和皇后。亦指太上皇和皇帝或两后。
D. 赠,指皇帝赐给有突出贡献的官员以官爵、荣誉称号和财富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诲敢于直言进谏。他曾多次弹劾枢密副使程戡,因此程戡怀恨在心;他还敢弹劾公主,认为守门官吏和公主府中的宦官皆有罪。
B. 吕诲明大义言别人所难言。英宗生病时,任守忠多次离间皇帝与太后的关系,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后米太后归还政权,皇帝治守忠罪。
C. 吕诲多因弹劾大臣被贬。他曾三次居于谏官之职,都是因弹劾大臣而被贬出朝廷,如曾因弹劾王安石被贬为邓州知州,当时人们推崇他的耿直。
D. 吕诲心忧国事至死不渝。他即使生病在家,仍然把国家大事当作自己忧虑的事;病重后,司马光前去探望他,他还勉励司马光,让他努力。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
(2)后辅佐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
【答案】10. C 11. D 12. A
13. (1)祖父吕端,曾在太宗、真宗朝任宰相。吕诲性格纯朴敦厚。在家时就勤奋好学,不随便同人交往。
(2)太后辅佐先帝多年,经历天下的事已有很多。大的事情,陛下应当向太后资询后再去做,表示自己不敢专权擅断。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这段话是说“王安石外表装作纯朴实在,内心其实深藏狡诈,陛下喜欢他的才智机辨信任他。王安石本来就没有深远的谋略,只会追求变革来标新立异,欺上瞒下,文过饰非,将来贻误天下苍生的,一定是这个人”,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安石”“外”“中”“陛下”“之”“远略”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外示朴野”与“中藏巧诈”是相对的,所以应该在“朴野”后面停顿,排除A、B两项;“悦”的宾语是“才辨”,所以在“才辨”中间不能停顿,排除D项,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赠,指皇帝赐给有突出贡献的官员以官爵、荣誉称号和财富等”错误,赠,追赠,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而且文中也说“遂卒,年五十八……诏赠通议大夫”。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因此程戡怀恨在心”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文章第一段只是说吕诲多次弹劾程戡,并没有说程戡对吕诲的态度;“弹劾公主”错误,文章第一段说“兖国公主薄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文中只是弹劾守门官吏,并追究公主府中宦官的罪过。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宰相;“纯厚”,纯朴敦厚;“力学”,勤奋好学;“妄”,胡乱,随便。第二句中,“后”,太后;“历年”,多年;“阅”,经历;“事之大”,定语后置,应为“大之事”,“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宜”,应该,应当;“咨访”,咨询;“行”,做;“示”,表示;“专”,专权擅断。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吕诲字献可,是开封人。祖父吕端,曾在太宗、真宗朝任宰相。吕诲性格纯朴敦厚,在家时就勤奋好学,不随便同人交往。考中进士后,由屯田员外郎升为殿中侍御史。当时朝廷大臣大多上书揭发别人的罪过。吕诲上奏说:“谏官有权根据传闻进谏或弹劾官员,这是因为朝廷想要广泛采纳各种意见来弥补政事的缺失。如果是谏官以外的人也干这种事,这是侵犯职权。现在朝臣却诋毁攻击他人的旧事,揭露别人的隐私,刻薄的情状逐渐形成了风气,请求皇上下诏惩办革除。”枢密副使程戡巴结地位尊贵受皇上宠爱之人,官位做到了政府要职。吕诲奏论他的过失,程戡被贬职以宣徽使的身份任一延州通判。吕诲又上奏说:“程戡因为才疏学浅而被罢免,不应该再委派他去边疆任职;宣徽使位高权重,不是程戡应当担任的。”兖国公主轻视她的丈夫,夜晚叫开禁宫的门向皇帝陈诉。吕诲请求一并弹劾守门官吏,并追完公王府中宦官的罪过,将他们全部驱逐。
英宗生病,吕诲请求皇太后每天命令一名大臣,同淮阳王一起监督送进药物。都知任守忠掌权已久,英宗立为皇帝不是他的本意,多次离间太后、皇帝的关系,造谣生事,朝廷内外人心惶惶: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措词深切,太多是别人不能说的。皇帝病情好转,吕诲多次请求让皇帝亲自执政。太后归还政权后,吕诲对皇帝说:“太后辅佐先帝多年。经历天下的事已有很多。大的事情,陛下应当向太后咨询后再去做,表示自己不敢专权擅断。”于是评定任守忠的平生罪恶,把他及其同党史昭锡一并放逐封了南方。
神宗即位后,吕诲被授予御史中丞。王安石当权执政,当时人们都认为国家得到了一个好人才。吕诲说王安石不懂世事,如果重用他,那是不合适的。于是吕诲上疏说:“王安石外表装作纯朴实在,内心其实深藏狡诈,陛下喜欢他的才智机辨信任他。王安石本来就没有深远的谋略,只会追求变革来标新立异,欺上瞒下,文过饰非,将来贻误天下苍生的,一定是这个人。如果让他长久占据朝廷要职,那么国家一定没有安宁的道理。”当时皇帝正倚重王安石,就退回了吕诲的奏章。吕诲请求辞职,皇帝就将吕诲贬出京都知任邓州。当时吕诲又想上书言事,司马光劝阻了他。
吕诲三次居于谏官之位,都是因弹劾大臣而被眨出朝廷,当时人们都很推崇他的耿直,居家被疾病困扰,吕诲仍然经常愤恨叹息,把国家大事当作自己忧虑的事。病重以后,司马光前去探望他,到的时候吕诲已经瞑目了。听到司马光的哭声,吕诲突然坐起,睁开眼睛勉强看着司马光说:“国家的事还是有希望的,你好好努力吧。”司马光问道:“还有什么要嘱咐我的吗?”吕诲说:“没有了。”于是去世,终年五十八岁。全国上下听说此事的人都为之悲痛惋惜。皇帝诏令追赠他为通议大夫。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燕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 三至六句续写宴会环境及心绪,清风送雨,池阁凉爽,高朋满座,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C. 九、十句诗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达到忘我的境界。
D. 选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一体,详细描述聚会场景,体现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闲适的情趣。
15. 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意蕴的异同。
【答案】14. D 15. (1)相同:体现关注百姓疾苦,表达自省愧疚之情。(2)不同:①韦诗以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之情,对自身责任的警醒;②白诗刻画百姓生活困苦,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表达对统治阶层的指责。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宠辱皆忘的态度”说法有误,“详细描述聚会场景”分析错误。从原诗“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可以理解为作者对自己为官期间,百姓不能幸福安康的一种愧疚,所以选项说“宠辱皆忘的态度”说法有误。另外结合“嘉宾复满堂”分析,诗歌没有详细写聚会的场景。故选D。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及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要素,尤其是结合两首诗歌的不同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诗歌的对比阅读,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题干是“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根据对题干的理解和诗歌内容的理解,从白诗“自愧”、韦诗“自惭”可以理解为两首诗都是表达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心。但是从不同点看,韦诗写出了生活场景的一种情趣之美,用这种情趣反衬自己内心的郁闷愧疚,是借助宴会的欢悦反衬对百姓疾苦的担忧。而白诗则更多的是突出百姓的疾苦,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侧重于对统治者的罪恶的揭露。
名句名篇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里仁》里所说的“_____,_____”意思是见到有德行有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反思自己。这成了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
(2)《师说》中总结“师道不复”的原因,揭示士大夫不愿从师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用鸟语和流水声来生动状写琵琶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
【答案】 (1). 见贤思齐焉 (2).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 位卑则足羞 (4). 官盛则近谀 (5). 间关莺语花底滑 (6). 幽咽泉流冰下难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焉”“省”“谀”“莺”“幽”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尤其需要注意“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省”,结合“反省”的意思识记。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时廷臣多上章讦人罪。诲言:“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暖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枢密副使程戡结贵幸,致位政地,诲疏其过,以宣徽使判延州。复上言:“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当得也。”兖国公主薄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
英宗不豫。诲请皇太后日命大臣一员,与准阳王视进药饵。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数问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诲上两宫书,开陈大义,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太后归政,诲言于帝曰:“后辅政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遵论守忠平生罪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
神宗立。拜御史中丞。王安石执政,时多谓得人。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遂上疏曰:“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帝方注倚安石,还其章。诲求去,乃出诲知邓州。诲之将有言也,司马光劝止之。
诲三居言责,皆以弹奏大臣而去,一时推其鲠直。居病因,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既革,司马光往省之,至则目已瞑。闻光哭,蹶然而起,张目强视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光曰:“更有以见属乎?”曰:“无有。”遂卒,年五十八,海内闻者痛惜之。诏赠通议大夫。
(节选自《宋史》)
【注】革:通“亟”,病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季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B. 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C. 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D. 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登第,就是登进士第,或者是进士及第,指的是考中进士。
B. 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C. 两宫,指太后和皇帝或皇帝和皇后。亦指太上皇和皇帝或两后。
D. 赠,指皇帝赐给有突出贡献的官员以官爵、荣誉称号和财富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诲敢于直言进谏。他曾多次弹劾枢密副使程戡,因此程戡怀恨在心;他还敢弹劾公主,认为守门官吏和公主府中的宦官皆有罪。
B. 吕诲明大义言别人所难言。英宗生病时,任守忠多次离间皇帝与太后的关系,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后米太后归还政权,皇帝治守忠罪。
C. 吕诲多因弹劾大臣被贬。他曾三次居于谏官之职,都是因弹劾大臣而被贬出朝廷,如曾因弹劾王安石被贬为邓州知州,当时人们推崇他的耿直。
D. 吕诲心忧国事至死不渝。他即使生病在家,仍然把国家大事当作自己忧虑的事;病重后,司马光前去探望他,他还勉励司马光,让他努力。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
(2)后辅佐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
【答案】10. C 11. D 12. A
13. (1)祖父吕端,曾在太宗、真宗朝任宰相。吕诲性格纯朴敦厚。在家时就勤奋好学,不随便同人交往。
(2)太后辅佐先帝多年,经历天下的事已有很多。大的事情,陛下应当向太后资询后再去做,表示自己不敢专权擅断。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这段话是说“王安石外表装作纯朴实在,内心其实深藏狡诈,陛下喜欢他的才智机辨信任他。王安石本来就没有深远的谋略,只会追求变革来标新立异,欺上瞒下,文过饰非,将来贻误天下苍生的,一定是这个人”,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安石”“外”“中”“陛下”“之”“远略”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外示朴野”与“中藏巧诈”是相对的,所以应该在“朴野”后面停顿,排除A、B两项;“悦”的宾语是“才辨”,所以在“才辨”中间不能停顿,排除D项,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赠,指皇帝赐给有突出贡献的官员以官爵、荣誉称号和财富等”错误,赠,追赠,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号,而且文中也说“遂卒,年五十八……诏赠通议大夫”。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因此程戡怀恨在心”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文章第一段只是说吕诲多次弹劾程戡,并没有说程戡对吕诲的态度;“弹劾公主”错误,文章第一段说“兖国公主薄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文中只是弹劾守门官吏,并追究公主府中宦官的罪过。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宰相;“纯厚”,纯朴敦厚;“力学”,勤奋好学;“妄”,胡乱,随便。第二句中,“后”,太后;“历年”,多年;“阅”,经历;“事之大”,定语后置,应为“大之事”,“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宜”,应该,应当;“咨访”,咨询;“行”,做;“示”,表示;“专”,专权擅断。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吕诲字献可,是开封人。祖父吕端,曾在太宗、真宗朝任宰相。吕诲性格纯朴敦厚,在家时就勤奋好学,不随便同人交往。考中进士后,由屯田员外郎升为殿中侍御史。当时朝廷大臣大多上书揭发别人的罪过。吕诲上奏说:“谏官有权根据传闻进谏或弹劾官员,这是因为朝廷想要广泛采纳各种意见来弥补政事的缺失。如果是谏官以外的人也干这种事,这是侵犯职权。现在朝臣却诋毁攻击他人的旧事,揭露别人的隐私,刻薄的情状逐渐形成了风气,请求皇上下诏惩办革除。”枢密副使程戡巴结地位尊贵受皇上宠爱之人,官位做到了政府要职。吕诲奏论他的过失,程戡被贬职以宣徽使的身份任一延州通判。吕诲又上奏说:“程戡因为才疏学浅而被罢免,不应该再委派他去边疆任职;宣徽使位高权重,不是程戡应当担任的。”兖国公主轻视她的丈夫,夜晚叫开禁宫的门向皇帝陈诉。吕诲请求一并弹劾守门官吏,并追完公王府中宦官的罪过,将他们全部驱逐。
英宗生病,吕诲请求皇太后每天命令一名大臣,同淮阳王一起监督送进药物。都知任守忠掌权已久,英宗立为皇帝不是他的本意,多次离间太后、皇帝的关系,造谣生事,朝廷内外人心惶惶: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措词深切,太多是别人不能说的。皇帝病情好转,吕诲多次请求让皇帝亲自执政。太后归还政权后,吕诲对皇帝说:“太后辅佐先帝多年。经历天下的事已有很多。大的事情,陛下应当向太后咨询后再去做,表示自己不敢专权擅断。”于是评定任守忠的平生罪恶,把他及其同党史昭锡一并放逐封了南方。
神宗即位后,吕诲被授予御史中丞。王安石当权执政,当时人们都认为国家得到了一个好人才。吕诲说王安石不懂世事,如果重用他,那是不合适的。于是吕诲上疏说:“王安石外表装作纯朴实在,内心其实深藏狡诈,陛下喜欢他的才智机辨信任他。王安石本来就没有深远的谋略,只会追求变革来标新立异,欺上瞒下,文过饰非,将来贻误天下苍生的,一定是这个人。如果让他长久占据朝廷要职,那么国家一定没有安宁的道理。”当时皇帝正倚重王安石,就退回了吕诲的奏章。吕诲请求辞职,皇帝就将吕诲贬出京都知任邓州。当时吕诲又想上书言事,司马光劝阻了他。
吕诲三次居于谏官之位,都是因弹劾大臣而被眨出朝廷,当时人们都很推崇他的耿直,居家被疾病困扰,吕诲仍然经常愤恨叹息,把国家大事当作自己忧虑的事。病重以后,司马光前去探望他,到的时候吕诲已经瞑目了。听到司马光的哭声,吕诲突然坐起,睁开眼睛勉强看着司马光说:“国家的事还是有希望的,你好好努力吧。”司马光问道:“还有什么要嘱咐我的吗?”吕诲说:“没有了。”于是去世,终年五十八岁。全国上下听说此事的人都为之悲痛惋惜。皇帝诏令追赠他为通议大夫。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郡斋①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节选)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②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注】①郡斋:指苏州刺史韦应物官署中的斋舍。②理会:通达事理。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描写郡斋兵卫森严,燕寝凝香,突出刺史的尊贵和威严,是下文“自惭”的缘由。
B. 三至六句续写宴会环境及心绪,清风送雨,池阁凉爽,高朋满座,久病初愈,诗人欣喜轻松。
C. 九、十句诗人要学会通达事理、乐天知命,从是非纷纭中超脱出来,达到忘我的境界。
D. 选章融叙事、抒情、议论一体,详细描述聚会场景,体现诗人宠辱皆忘的态度,闲适的情趣。
15. 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警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意蕴的异同。
【答案】14. D 15. (1)相同:体现关注百姓疾苦,表达自省愧疚之情。(2)不同:①韦诗以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之情,对自身责任的警醒;②白诗刻画百姓生活困苦,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表达对统治阶层的指责。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宠辱皆忘的态度”说法有误,“详细描述聚会场景”分析错误。从原诗“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可以理解为作者对自己为官期间,百姓不能幸福安康的一种愧疚,所以选项说“宠辱皆忘的态度”说法有误。另外结合“嘉宾复满堂”分析,诗歌没有详细写聚会的场景。故选D。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及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要素,尤其是结合两首诗歌的不同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诗歌的对比阅读,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题干是“前人曾称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最为警策’,白居易诗《观刈麦》也有类似的警句‘念此私,尽日不能忘’,请指出二者情感内蕴的异同之处”,根据对题干的理解和诗歌内容的理解,从白诗“自愧”、韦诗“自惭”可以理解为两首诗都是表达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心。但是从不同点看,韦诗写出了生活场景的一种情趣之美,用这种情趣反衬自己内心的郁闷愧疚,是借助宴会的欢悦反衬对百姓疾苦的担忧。而白诗则更多的是突出百姓的疾苦,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侧重于对统治者的罪恶的揭露。
名句名篇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在《论语·里仁》里所说的“_____,_____”意思是见到有德行有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反思自己。这成了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
(2)《师说》中总结“师道不复”的原因,揭示士大夫不愿从师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
(3)白居易《琵琶行》中,用鸟语和流水声来生动状写琵琶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
【答案】 (1). 见贤思齐焉 (2).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 位卑则足羞 (4). 官盛则近谀 (5). 间关莺语花底滑 (6). 幽咽泉流冰下难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焉”“省”“谀”“莺”“幽”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尤其需要注意“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省”,结合“反省”的意思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