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一中2019届高三年级第四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时间:2018-12-29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高桢,辽阳渤海人。五世祖牟翰仕辽,官至太师。桢少好学,尝业进士。斡鲁讨高永昌,已下沈州,永昌惧,伪送款以缓师。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天会六年,迁尚书左仆射,判广宁尹,加太子太傅。在镇八年,政令清肃,吏畏而人安之。十五年,加太子太师,提点河北西路钱帛事。
天眷初,同签会宁牧。及熙宗幸燕,兼同知留守,封戴国公,改同知燕京留守。魏王道济出守中京,以桢为同判,俄改行台平章政事,为西京留守,封任国公。是时,奚、霫军民皆南徙,谋克别术者因之啸聚为盗。海陵患之,即以桢为中京留守,命乘驿之官,责以平贼之期。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迁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封莒王。策拜司空,进封代王,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如故。
桢久在台,弹劾无所避,每进对,必以区别流品,进善退恶为言。当路者忌之,荐张忠辅、马讽为中丞,二人皆险诐深刻,欲令以事中桢。正隆例封冀国公,桢因固辞曰:“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及疾革,书空独语曰:“某事未决,某事未奏,死有余恨。”薨,年六十九。海陵悼惜之,遣使致奠,赙赠加等。
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节选自《金史•高桢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B.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C.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D.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10.B“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的意思是:他们曾经夜里饮酒冒犯禁令,高桢把他们打得要死,因此权贵们很震惊恐惧。其中“尝夜饮干禁”,“干”是冒犯的意思,作谓语,宾语是“禁”。故应在“禁”的后面停顿,排除A项、D项。
“(高)桢”作主语,谓语是“杖之”,而“濒死”是说冯僧的家奴李街喜等人被打得要死。故应在“濒死”后停顿,排除C项。
“由是”的意思是“因此”,一般在句子的开头。据此推断B项正确。
文言断句后,语意要符合文意。疏通语意:海陵王对此很担忧,就任高桢做中京留守,命令他乘驿马赴任,并限定他平定盗贼的期限。盗贼平定后,高桢被封为河内郡王。海陵王到达中京,高桢在夜间戒备森严。皇帝的贴身侍卫冯僧的家奴李街喜等都得到海陵王的宠爱,他们曾经夜里饮酒冒犯禁令,高桢把他们打得要死,对此权贵们很震惊恐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举人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称进士。一甲授官,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B.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为正长官。
C.路,我国古代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现代的“地区”。
D.薨,古代用于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唐朝以后二品以上官员的死也都叫“薨”。
11.A举人参加殿试错误,应为参加会试;贡士参加殿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桢少年好学。即使祖上为官,也不曾荒废学业,还曾经学习准备考取进士。
B.高桢不畏权贵。痛打海陵王宠爱之人,检举官吏罪状无所回避,以致掌权的人憎恨他。
C.高桢尽责政事。虽然因病免官了,但还惦记着某事还未决定,某事还未上奏。
D.高桢方正严肃,简朴沉静。家里没有供养歌伎,即使和妻子、儿女端坐一整天,也不苟言笑。
12.B B项,憎恨原因错,强加因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海陵患之,即以桢为中京留守,命乘驿之官,责以平贼之期。(5分)
(2)桢因固辞曰:“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5分)
13.(1)海陵王对此很担忧,就任高桢做中京留守,命令他乘驿马赴任,并用平定盗贼的期限要求他。(“患”(担忧)“以……为”(让……作为)“之”(到,赴)“责”(要求)各1分,句意1分)
(2)高桢借故(趁机)推辞说:“我被很多小人嫉妒,恐怕不能免除罪行,怎么还可以接受封爵呢?”海陵王知道他忠诚正直,安慰并且派遣他赴任。(“因”(趁机)“尚……耶”(怎么……呢)“遣”(派遣),被动句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高桢,辽阳渤海人。他的第五代祖父高牟翰在辽国做官,官至太师。高桢年少时就喜欢学习,曾经从事进士举业。金朝斡鲁攻打高永昌,攻下沈州后,高永昌畏惧,假装送投降文书作为缓兵之计。此时,高桢的母亲在沈州,他于是前来投降,把高永昌送投降文书不是出于诚心一事告诉斡鲁,斡鲁于是进攻他。打败高永昌后,任高桢为同知东京留守事,授予猛安。天会六年,高桢升尚书左仆射,判广宁尹,加封太子太傅。他在位八年,治政法律清明严肃,官吏敬服而百姓安定。天会十五年,高桢被加封太子太师,提点河北西路钱帛事。
天眷初年,高桢为同签会宁牧。等到金熙宗到达燕京,高桢兼同知留守,封为戴国公,改任同知燕京留守。魏王完颜道济出兵守卫中京,让高桢担任同判,不久改任行台平章政,任西京留守,封为任国公。这时,奚、霫地军队百姓都向南迁移,谋克别术趁机聚集众人为盗。海陵王对此很担忧,就让高桢担任中京留守,命令他乘驿马赴任,并用平定盗贼的期限要求他。盗贼平定后,高桢被封为河内郡王。海陵王到达中京,高桢在夜间戒备森严。皇帝的贴身侍卫冯僧的家奴李街喜等都得到海陵王的宠爱,他们曾经夜里饮酒冒犯禁令,高桢把他们打得要死,因此权贵们很震惊恐惧。高桢升为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封为莒王。高桢被策授为司空,进封代王,仍为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
高桢长期在御史台,检举官吏的罪状无所回避,每次到朝廷回报,一定区别官级,推荐好的官员,撤职坏的官员,掌权的人很憎恨他。就推荐张忠辅、马讽担任中丞。这二人非常阴险邪恶,掌权者想叫他俩找事中伤高桢。正隆年间高桢以例封为冀国公。高桢借故(趁机)推辞说“我被很多小人嫉妒,恐怕不能免除罪行,怎么还可以接受封爵呢?”海陵王知道他忠诚正直,安慰并且派遣他赴任。等到高桢因病免官,他还用手指在空中比划着独自说:“某事还未决定,某事还未上奏,死了也有遗憾。”高桢六十九岁时死去。海陵王很惋惜,派使臣前去祭奠,加倍赠送丧葬财物。
高桢性情威严,家里没有供养歌伎。即使很炎热,也未曾解带脱衣。他和妻子、儿女面对面坐一天,也不谈笑一句,他就是这样缄默无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高兴亭: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此时陆游在南郑担任军务。灞桥:与后文“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
14.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
B.“悲歌击筑”一句,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的典故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国家前路茫然,悲观失望的情绪。
C.“应待人来”中“应”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争战事,但词人坚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
D.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突显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解析】B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B项,“悲观失望的情绪”错误,从“此兴悠哉”可以知道。悲歌:悲壮地歌唱:慷慨-ㄧ-当哭。指悲壮的或哀痛的歌:一曲-。击筑:1.筑,古代一种弦乐器,似筝,以竹尺击之,声音悲壮。
15.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①下片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②拟人。词人付以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人的心态与情感,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③想象。诗人于南宋亭上,放眼远望,想象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每点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沟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3)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的心志。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高桢,辽阳渤海人。五世祖牟翰仕辽,官至太师。桢少好学,尝业进士。斡鲁讨高永昌,已下沈州,永昌惧,伪送款以缓师。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天会六年,迁尚书左仆射,判广宁尹,加太子太傅。在镇八年,政令清肃,吏畏而人安之。十五年,加太子太师,提点河北西路钱帛事。
天眷初,同签会宁牧。及熙宗幸燕,兼同知留守,封戴国公,改同知燕京留守。魏王道济出守中京,以桢为同判,俄改行台平章政事,为西京留守,封任国公。是时,奚、霫军民皆南徙,谋克别术者因之啸聚为盗。海陵患之,即以桢为中京留守,命乘驿之官,责以平贼之期。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迁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封莒王。策拜司空,进封代王,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如故。
桢久在台,弹劾无所避,每进对,必以区别流品,进善退恶为言。当路者忌之,荐张忠辅、马讽为中丞,二人皆险诐深刻,欲令以事中桢。正隆例封冀国公,桢因固辞曰:“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及疾革,书空独语曰:“某事未决,某事未奏,死有余恨。”薨,年六十九。海陵悼惜之,遣使致奠,赙赠加等。
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节选自《金史•高桢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B.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C.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D.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10.B“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的意思是:他们曾经夜里饮酒冒犯禁令,高桢把他们打得要死,因此权贵们很震惊恐惧。其中“尝夜饮干禁”,“干”是冒犯的意思,作谓语,宾语是“禁”。故应在“禁”的后面停顿,排除A项、D项。
“(高)桢”作主语,谓语是“杖之”,而“濒死”是说冯僧的家奴李街喜等人被打得要死。故应在“濒死”后停顿,排除C项。
“由是”的意思是“因此”,一般在句子的开头。据此推断B项正确。
文言断句后,语意要符合文意。疏通语意:海陵王对此很担忧,就任高桢做中京留守,命令他乘驿马赴任,并限定他平定盗贼的期限。盗贼平定后,高桢被封为河内郡王。海陵王到达中京,高桢在夜间戒备森严。皇帝的贴身侍卫冯僧的家奴李街喜等都得到海陵王的宠爱,他们曾经夜里饮酒冒犯禁令,高桢把他们打得要死,对此权贵们很震惊恐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举人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称进士。一甲授官,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B.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为正长官。
C.路,我国古代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现代的“地区”。
D.薨,古代用于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唐朝以后二品以上官员的死也都叫“薨”。
11.A举人参加殿试错误,应为参加会试;贡士参加殿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桢少年好学。即使祖上为官,也不曾荒废学业,还曾经学习准备考取进士。
B.高桢不畏权贵。痛打海陵王宠爱之人,检举官吏罪状无所回避,以致掌权的人憎恨他。
C.高桢尽责政事。虽然因病免官了,但还惦记着某事还未决定,某事还未上奏。
D.高桢方正严肃,简朴沉静。家里没有供养歌伎,即使和妻子、儿女端坐一整天,也不苟言笑。
12.B B项,憎恨原因错,强加因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海陵患之,即以桢为中京留守,命乘驿之官,责以平贼之期。(5分)
(2)桢因固辞曰:“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5分)
13.(1)海陵王对此很担忧,就任高桢做中京留守,命令他乘驿马赴任,并用平定盗贼的期限要求他。(“患”(担忧)“以……为”(让……作为)“之”(到,赴)“责”(要求)各1分,句意1分)
(2)高桢借故(趁机)推辞说:“我被很多小人嫉妒,恐怕不能免除罪行,怎么还可以接受封爵呢?”海陵王知道他忠诚正直,安慰并且派遣他赴任。(“因”(趁机)“尚……耶”(怎么……呢)“遣”(派遣),被动句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高桢,辽阳渤海人。他的第五代祖父高牟翰在辽国做官,官至太师。高桢年少时就喜欢学习,曾经从事进士举业。金朝斡鲁攻打高永昌,攻下沈州后,高永昌畏惧,假装送投降文书作为缓兵之计。此时,高桢的母亲在沈州,他于是前来投降,把高永昌送投降文书不是出于诚心一事告诉斡鲁,斡鲁于是进攻他。打败高永昌后,任高桢为同知东京留守事,授予猛安。天会六年,高桢升尚书左仆射,判广宁尹,加封太子太傅。他在位八年,治政法律清明严肃,官吏敬服而百姓安定。天会十五年,高桢被加封太子太师,提点河北西路钱帛事。
天眷初年,高桢为同签会宁牧。等到金熙宗到达燕京,高桢兼同知留守,封为戴国公,改任同知燕京留守。魏王完颜道济出兵守卫中京,让高桢担任同判,不久改任行台平章政,任西京留守,封为任国公。这时,奚、霫地军队百姓都向南迁移,谋克别术趁机聚集众人为盗。海陵王对此很担忧,就让高桢担任中京留守,命令他乘驿马赴任,并用平定盗贼的期限要求他。盗贼平定后,高桢被封为河内郡王。海陵王到达中京,高桢在夜间戒备森严。皇帝的贴身侍卫冯僧的家奴李街喜等都得到海陵王的宠爱,他们曾经夜里饮酒冒犯禁令,高桢把他们打得要死,因此权贵们很震惊恐惧。高桢升为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封为莒王。高桢被策授为司空,进封代王,仍为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
高桢长期在御史台,检举官吏的罪状无所回避,每次到朝廷回报,一定区别官级,推荐好的官员,撤职坏的官员,掌权的人很憎恨他。就推荐张忠辅、马讽担任中丞。这二人非常阴险邪恶,掌权者想叫他俩找事中伤高桢。正隆年间高桢以例封为冀国公。高桢借故(趁机)推辞说“我被很多小人嫉妒,恐怕不能免除罪行,怎么还可以接受封爵呢?”海陵王知道他忠诚正直,安慰并且派遣他赴任。等到高桢因病免官,他还用手指在空中比划着独自说:“某事还未决定,某事还未上奏,死了也有遗憾。”高桢六十九岁时死去。海陵王很惋惜,派使臣前去祭奠,加倍赠送丧葬财物。
高桢性情威严,家里没有供养歌伎。即使很炎热,也未曾解带脱衣。他和妻子、儿女面对面坐一天,也不谈笑一句,他就是这样缄默无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高兴亭: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此时陆游在南郑担任军务。灞桥:与后文“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
14.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
B.“悲歌击筑”一句,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的典故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国家前路茫然,悲观失望的情绪。
C.“应待人来”中“应”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争战事,但词人坚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
D.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突显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解析】B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B项,“悲观失望的情绪”错误,从“此兴悠哉”可以知道。悲歌:悲壮地歌唱:慷慨-ㄧ-当哭。指悲壮的或哀痛的歌:一曲-。击筑:1.筑,古代一种弦乐器,似筝,以竹尺击之,声音悲壮。
15.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①下片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②拟人。词人付以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人的心态与情感,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③想象。诗人于南宋亭上,放眼远望,想象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每点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沟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通过“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3)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的心志。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